番社采风图考
清台湾高山族风土志名。六十七(即六居鲁)撰。作者乾隆时为朝议大夫,官户科给事中。乾隆九年(1744)三月曾奉命赴台湾巡视,留任2年。其间搜集大量有关台湾“番社”风土人情及物产等资料编写成此书。共1卷,原书已佚,现有《艺海珠尘》、《昭代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辑本传世。因其取材广泛,叙事具体,多为后人引录,是研究清代台湾高山族社会历史之珍贵资料。
清台湾高山族风土志名。六十七(即六居鲁)撰。作者乾隆时为朝议大夫,官户科给事中。乾隆九年(1744)三月曾奉命赴台湾巡视,留任2年。其间搜集大量有关台湾“番社”风土人情及物产等资料编写成此书。共1卷,原书已佚,现有《艺海珠尘》、《昭代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辑本传世。因其取材广泛,叙事具体,多为后人引录,是研究清代台湾高山族社会历史之珍贵资料。
旧时滇东北和黔西北一些彝族地区的一种以人代租方式。当地封建土目藉其政治权势,拨出一部分土地强令其辖区内一些农民耕种,凡被迫租种这种土地的农民,除平常交租外,还必须每户每一代给土目送一个小孩当奴隶,故称
蒙古部名。《明史》称插汉儿。元之嫡裔。元亡,顺帝北归,连易五主,始去国号,称鞑靼可汗。世袭。明嘉靖(1522—1566)中,遭土默特俺答汗侵扰,在达赉逊库登汗(又称打来孙)率领下,徙牧辽东边外。蒙语称
见“李班”(1020页)。
肃北乌呼图地区蒙古族总称。大约在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间,青海察罕诺们罕旗属民,因不堪札萨克王公横征暴敛,先后有数十户牧民移居色尔腾地方。嗣以色尔腾人畜众多,牧地紧缺,复自色尔腾移
?—704吐蕃赞普。敦煌藏文文书称都松芒保杰,《贤者喜宴》作都松芒杰隆囊,《唐书》作器弩悉弄,《通典》谓梨弩悉笼。※芒松芒赞之遗腹子。生于查地。唐仪凤元年(676,一说四年,679)嗣位。在位期间,从
唐末继南诏之后建立的政权和国号,亦作“长和国”。唐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南诏国(后期称大封民国)第十三世王舜化贞卒,清平官※郑买嗣(白蛮)乘机灭蒙氏王族,夺取政权,建此国号,都羊苴咩城(在
珞巴族部落名称。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米林县及马尼岗、梅楚卡一带。分萨及、达芒、东鸟、海多、另腰、崩英、嘎若等7个氏族。传说其祖先※阿巴达尼和藏族祖先阿巴达洛是兄弟,原住西藏工布地区,后阿巴达尼及其子孙越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西宁卫管辖。“居卫城北塞外昝咂部中”,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原附属于大族巴沙族。天顺七年(1463),巴沙族纠众犯其地沙棠川。后,肃州(今甘肃酒泉)南山僧人到其族定居传教,凡当地
考古出土具有代表性的契丹器物。陶质。生活用品。因其颈长,敞口如盘状,故名。整体细长,广肩,鼓腹。为运水器物。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热水二八地辽墓壁画绘有契丹妇人用此瓶背水的情景,背景是毡庐和毡车,是一幅典型
参见“殖边学堂”(2191页)。和“满蒙学堂”(23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