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海北

海北

地名。位于青海东北部、青海湖以北。东南接互助、大通、湟中、湟源等县,西连海西天峻县,南与海南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邻甘肃古浪、天祝、山丹、民乐等县。古为西羌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于今海晏县设西海郡,置太守。南北朝至隋历为鲜卑族南凉政权和吐谷浑所据。唐置威戎军,不久没入吐蕃,吐蕃王朝崩溃后,海北出现豪酋争霸不相统属的局面。至宋成为唃厮啰政权与西夏人长期争夺之地。元代归吐蕃等处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洪武二年(1369)至十六年(1383)明朝先后招抚蒙藏各部,于撒里畏兀尔(今海北州辖境)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塞外四卫”。正德五年(1510),原驻牧河套之东蒙古亦卜剌因反抗其主达延汗,兵败,越祁连山入海北,原游牧于该地之藏族大部被迫迁往黄河以南。隆庆五年(1571),土默特蒙古俺答汗西攻瓦剌,兵败,入据青海湖一带,留其子丙兔驻守,并建仰华寺,于此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会晤。崇祯九年(1636),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占领青海全境,将青海分为左右两翼,海北地区属左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青海蒙古诸台吉归附清朝。雍正三年(1725),编青海蒙古为29旗,其中海北地区有11旗,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后青海蒙古人口锐减,海北地区空旷,黄河以南藏族日益强大,乘机渡河向北移牧,蒙古不能御。清朝行“抑藏扶蒙”政策,以武力阻止藏族部落北移。马步芳统治青海时,于海北农业区实行保甲制,牧区仍保留千百户制度。1953年建立海北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产著名的“门源马”。

猜你喜欢

  • 熟仓族

    党项部族名。地在环(今甘肃环县)、会(今甘肃靖远县东北)2州境。有族众5000余帐。会州首领咩㗭、环州首领癿遇投附宋朝。宋淳化二年(991)十一月,党项拓跋部首领李继迁以其不附己,向会州

  • 刊河会盟

    蒙古国建立前与铁木真(成吉思汗)抗衡的诸部联盟。宋庆元六年(1200),哈答斤、散只兀、朵儿边、塔塔儿、弘吉剌、亦乞列思、火鲁剌思、乃蛮、蔑儿乞、斡亦剌、泰赤乌等十一部为蒙古部铁木真和克烈部王罕联军败

  • 石牌制

    过去广西大瑶山和贵州部分瑶族地区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根据参加村落的不同范围分总石牌、大石牌和小石牌,可以包括瑶族不同支系的村民,还可吸收散居当地的汉人参加。石牌头人不由选举产生,由四五个群众公认的自然

  • 披发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的传统发式之一。亦称被发、散发。流行于古代百越民族分布区域及今两广、云、贵等地。其式:将头发留长,或解开高髻,让头发垂直,披散于脑后,俗称“披头散发”。《韩非子·说林上第二

  • 吐蕃官制

    在松赞干布以前,吐蕃已有官的名称和职务,藏语称“论”,意似汉语“臣”。及其即位后,为适应吐蕃王朝的体制及统治的需要,对吐蕃官制作出统一规定。其官制分军政两种。军事官制有“四如”或“五如”(“如”即“翼

  • 契丹南枢密院

    见“汉人枢密院”(618页)。

  • 贞祐

    ①金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完颜珣年号。1213—1217,凡5年。 ②五代后梁时南诏大长和国肃文太上皇帝郑仁旻年号。约921—923年,凡3年。

  • 李蜀书

    即“蜀李书”(2360页)。

  • 和木楚热

    犴腿皮靴子。鄂温克语音译。额尔古纳河地区使用驯鹿鄂温克人旧时狩猎穿的传统靴子。有带毛和去毛两种,此为带毛者,冬季穿用既保暖,又结实;去毛者称“奥老西”,夏季穿用。

  • 世职官学

    清乾隆以后为八旗内年幼袭爵袭职人员所开办的学堂。雍正六年(1728),规定年岁未满的佐领和袭爵人员,皆入本旗义学内就学。乾隆元年(1736),改拨于八旗官学内就读。十七年(1752)定,八旗左右两翼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