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比欢

比欢

毛南族民歌的两种形式。一般单独称为“”或“欢”。因其后分别带有“罗嗨”、“罗喂”的衬词,故统称为“比欢”或“罗嗨罗喂”。“”可以分为“比条”、“比单”、“比早”和“比三纽”四种,有七言、六言、五言、三言几种组句形式,若干句组成一章。一般押腰韵、脚韵或头韵;“欢”分为“欢条”、“欢早”两种,由五言四句组成一章,亦押腰脚韵。主要用于抒情演唱,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婚丧喜庆、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恋爱苦情、文化习俗等方面。是毛南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其叙事长歌《枫蛾歌》曾获1979至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

猜你喜欢

  • 饮膳正要

    书名。元回回人(一说为蒙古人)忽思慧撰。3卷。成书于天历三年(1330)。作者在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任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诸事宜。集诸家本草、名医方和宫廷日常所进奇珍异馔

  • 吹吹腔

    白族戏剧。是在※大本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唱腔有20多种,唱词基本上仍采用“七七七五”(前3句7字,后1句5字为一段)的民歌形式。唱腔曲牌按生、旦、净、丑划分。演唱时主要以白族民间乐器唢呐伴奏,配有锣鼓。

  • 乌什直隶厅

    清代新疆官署名。光绪九年(1883)置。治所在今新疆乌什城。管理村庄28处、两驿站、13卡伦及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2部游牧地。隶阿克苏道。副将驻扎。1913年改为县。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 扎木素

    ?—1708清朝将领。蒙古族。敖汉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多罗郡王※班第孙,墨尔根巴图鲁温布长子。尚郡君,封多罗额驸。康熙十一年(1672),袭札萨克多罗郡王。十二年进京朝贡。十四年(1675),随军征察

  • 麦力艮吉囊

    见“吉囊”(681页)。

  • 砍山栏

    解放前海南岛五指山区黎族广泛保留的一种粗放耕作制度。通常每年农历正月选择地段,二三月间集众砍伐地段上的树木(砍枝留干)、杂草,待枝叶杂草晒干后便纵火焚烧,不翻土便以木棒戳穴点种,然后以竹木围篱,故名。

  • 鸢鞮

    春秋时白狄鼓氏酋长。亦作苑支。鼓氏为春秋时的“子国”,故亦称“鼓子”。周景王十八年(前527),晋正卿荀吴(中行穆子)率兵进击白狄鲜虞氏,并分兵包围鼓氏(在今河北晋县境)。鼓氏因外无鲜虞氏支援,内断粮

  • 洛桑塔杰

    1662—1723清代西藏地方高僧。藏族。甘南卓尼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甘丹赤巴。五十七年(1718),为桑耶寺经堂举行供养经藏佛像开光。五十九年(1720),同甘丹赤巴更顿彭错往羊热山口迎

  • 莎儿合黑塔泥

    见“唆鲁和帖尼”(1865页)。

  • 上都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直辖地腹里,设治所于开平县(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唐代为奚、契丹地。金置桓州。世祖中统四年(1263),改开平府为上都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一作十九年),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