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噶俄仁巴
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为拉日禅定寺创建者。出生于次盖村。30岁居家学习宁玛派教法,后改宗格鲁派。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西藏卫地出家为僧,法名益西桑主(益希桑珠)。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受比丘戒,赐法名洛桑迥乃。入下密院学习,聆听堪布·桑洛弥通讲授《四家合注》、《八大解释》等。六十一年(1722),返回故乡,在拉日贡玛和雅尔昂噶尔宁等地潜心修行。雍正三年(1725),建静修院,有比丘百余人。按照下密院规章,建立胜乐、密集、大威德本尊修行供祭法会。
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为拉日禅定寺创建者。出生于次盖村。30岁居家学习宁玛派教法,后改宗格鲁派。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西藏卫地出家为僧,法名益西桑主(益希桑珠)。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受比丘戒,赐法名洛桑迥乃。入下密院学习,聆听堪布·桑洛弥通讲授《四家合注》、《八大解释》等。六十一年(1722),返回故乡,在拉日贡玛和雅尔昂噶尔宁等地潜心修行。雍正三年(1725),建静修院,有比丘百余人。按照下密院规章,建立胜乐、密集、大威德本尊修行供祭法会。
?—1876清朝将领。四川盐亭人。回族。由行伍历官千总。咸丰二年(1852)从军广西,后调安徽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升游击,赏“执勇巴图鲁”名号。后以三品顶戴署理皖南镇总兵,先后在安徽、湖北、浙江、
西域古地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西汉时为西域都护治所。西距龟兹300里,南至渠犁330里。据《汉书》所记四至道里,当位于今新疆轮台县东策云(策大雅、策特尔)。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丁零大姓之一。初见于《汉书》。主要分布于定州(治卢奴县,今河北定县)。一说出自春秋狄国鲜虞之后。频见于十六国南北朝史籍。如东晋太元十年(385),司马鲜于乞杀翟真于行唐,后长史鲜于得
见“萧绰”(1990页)。
明清时土司名。在四川打箭炉之西。世由藏族头人任土司。传至连呷水撒,其子安支于永乐八年(1410)因功改授冷边长官司长官。明末内部纷争,势衰,所属西番河西诸寨为强部所并。清顺治九年(1652),阿撒投诚
?—1294元代湖广施溶州土官。土家族。原系泊崖洞主,举兵攻辰州(治今湖南沅陵县),为元军击败,降附。后任施溶州(今湖南永顺县东南)知州。至元三十一年(1294),复率土兵反元,攻之,不能下。成宗铁穆
见“捏褐妳”(1855页)。
明清哈尼族土司之一。明洪武十七年(1384)后以府改置。因治所置于思陀(又作思他,即今云南红河县西南思陀),故名。辖境东至落恐乡界10里,南至元江直隶州界50里,西15里,北10里交元江界;其地今属云
蒙文史籍。音译《楚哈勒·赫热格勒格奇》。呼和浩特喇嘛学者锡埒图·固什·却日吉著。约成书于1587—1620年间。内容可分为四部分:(1)佛陀生平及其学说,佛教学说史,佛教各支各派及其共同点。(2)宇宙
古代海南岛儋州黎族聚落名称。在今白沙县境。明弘治十四年(1501),黎族首领符南蛇曾在此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海南3州10县闻风响应,“撼动海外三千里地,海南几危”,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