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札只剌

札只剌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札赤剌、札答兰、茶只剌、茶赤剌、插支来、插只来。与成吉思汗所出孛儿只斤氏同宗,均为孛端察儿后裔。始祖为札只剌歹,相传为孛端察儿所掠孕妇所生,故名,意为外姓人之子,子孙遂以为氏。最早见于《辽史》,为辽朝北面属部之一。辽保大二年(1122),耶律大石曾得该部兵援,部分随耶律大石西征。12世纪末,札木合嗣为该部首领,初曾助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收复失散之部众,击败蔑儿乞部,一度与蒙古部同游牧。后见蒙古部势兴,恐难制,危及自身,遂屡生事端,双方失和结怨。纠集诸部,与铁木真战于答阑版朱思(地当在今克鲁伦河上游臣赫尔河附近),爆发著名的十三翼之战,兵败,部众离散。宋嘉泰元年(1201),与弘吉剌、散只兀、合答斤等11部会盟于刊河(今根河),联合进攻铁木真,兵败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不复为统一势力,部分部众降于蒙古,部分随札木合先后依附于克烈部与乃蛮部。四年(1204),乃蛮部覆灭后,部众完全并入蒙古。

猜你喜欢

  • 哈拉

    满语音译。女真、满洲人指姓氏。清《吉林外记》:“三姓,又名依兰哈拉。国语依兰,三;哈拉,姓也”。满洲瓜尔佳、富察、佟佳等姓氏,是谓哈拉。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之母,姓喜塔拉,为都督阿古之女,追封为“宣皇后

  • 光绪帝

    即“载湉”(1844页)。

  • 合丹斡忽勒

    见“合丹”(832页)。

  • 可可贝勒旗

    见“和硕特西后旗”(1451页)。

  • 罗儿家

    旧时裕固族部落名。住牧于今甘肃省肃南县康乐区青龙乡的大小孔刚木(斯)(裕固语,意为“镇子”)和海牙沟一带,操东部裕固语。共有12个户族(裕固语称※的尔勤):安帐(汉姓安)、冲萨(汉姓孔)、兰恰克(汉姓

  • 夏河

    地名。因河得名。藏语称“桑曲”。即今甘肃夏河县,土名“拉卜楞”以拉卜楞寺得名。位于大夏河上游,东接临夏,西南连碌曲县,东南邻临洮、卓尼,西北界青海黄南自治州。古为藏族所居,清初蒙古入其地,呈汉、藏、蒙

  • 彝语音译。意为被抢来或买来的汉族人。系辱蔑之词。解放前,在四川凉山金阳等彝族地区的一种奴隶。等级地位同于※呷西,没有任何自由,可被主子随意买卖或屠杀,隶属于※节伙、※布尔杂补等。民主改革后,等级制度被

  • 阿里厮迷里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阿里厮迷里为辽道宗※太和宫下之一抹里。又,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

  • 煌行

    西夏职官。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载为权位之一。西夏语音“六合尼正”,与中等司等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杨清保

    ?—1740清乾隆年间苗民起义首领。湖南城步莫宜峒人。苗族。乾隆五年(1740),与侗族粟贤宇等率领城步、绥宁、新宁等地苗、侗、瑶、汉族农民起义,广西义宁苗民起而响应。在城步长塘、竹岔等地大败清军,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