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如部落
藏族部落名。位于西藏班戈县境内,北越扎加藏布河,南近巴木错湖,东北临安多县,呈南北长、东西窄之长条形,水草丰茂。最初居民仅数户,后纳木错湖畔牧民陆续迁入,遂形成一大部落,定名“朗如”,意为“来自纳木错朝湖畔之部落”,辖13个措哇(牧民牧放之组织单位),统由甲本管辖。噶厦政府在江龙置朗如宗,并将其中4个措哇合并为2个,存仁巴、赛巴、迥那、江如、南钦、德庆、南琼、果茫、嘎德、夏扎和顿巴等11措哇,称“朗如十一部”。西藏和平解放时,朗如仍为一个宗。1959年与其他部落合并,改为班戈县。
藏族部落名。位于西藏班戈县境内,北越扎加藏布河,南近巴木错湖,东北临安多县,呈南北长、东西窄之长条形,水草丰茂。最初居民仅数户,后纳木错湖畔牧民陆续迁入,遂形成一大部落,定名“朗如”,意为“来自纳木错朝湖畔之部落”,辖13个措哇(牧民牧放之组织单位),统由甲本管辖。噶厦政府在江龙置朗如宗,并将其中4个措哇合并为2个,存仁巴、赛巴、迥那、江如、南钦、德庆、南琼、果茫、嘎德、夏扎和顿巴等11措哇,称“朗如十一部”。西藏和平解放时,朗如仍为一个宗。1959年与其他部落合并,改为班戈县。
※朵豁剌惕部※异密,※东察合台汗国“开国功臣”。伊斯兰历七四八年(1347—48)扶立※秃黑鲁帖木儿为汗,致使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其家族实际上操纵着东察合台汗国政权,并拥有汗国最富庶的地区—
云南编年体史书。清倪蜕(本名羽,字振九,江苏松江人)撰。康熙五十四年(1715)从巡抚甘国壁入滇为幕僚,后居昆明西郊至逝世。自序作于乾隆二年(1737)。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倪氏家刻本、清云南图
西夏汉文钱币名。铸于夏襄宗皇建年间(1210—1211)。铜质。制作规正,钱文精美,带行体。
地名。汉䝠道县地,属天水郡。东汉末于此置南安郡。隋以武阳县改置,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唐没入吐蕃。宋元祐五年(1090)升古渭砦(寨)置,治所即今陇西县。金为临洮路巩州治。元为陕西行省
600—636唐朝皇后。鲜卑人,出身北朝宗族十姓之一拓跋氏之后,籍河南洛阳。隋朝名臣长孙晟之女,唐名臣长孙无忌妹。武德元年(618),册为秦王李世民妃。李世民即位,立为皇后。贞观(627—649)初期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辽松州西南(今内蒙古赤峰西南缸瓦窑村),建在半支箭河北岸台地上。曾发现“官”与“新官”字款和窑具,知为官窑。是目前发现契丹地区最大的一处窑址。占地约1平方里,遗存堆积厚达
约773—795唐代回鹘汗国第六代可汗。原称阿啜。药罗葛氏。※忠贞可汗之幼子。贞元六年(790),其父被毒死后,为次相跌跌骨咄禄及国人拥立为汗,称汨咄录毗伽可汗(意为“幸福贤智可汗”)。年方十六、七。
纳西语音译。“干木”为女神“里底干木”的简称或尊称,“古”为“祭”,意为“祭祀干木女神”。汉称“狮子山会”、“朝拜狮子山会”。旧时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传说狮子山乃女神干木的化身。她
中国古代族名。又称“山都”或“木客”。汉代已见于史书,分布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隐居深山密林间,树居或室居。身矮小、肤色黑。善劳动,尤精于木工。会自制乐器,能歌善舞;有语言与独自的婚丧习俗。据史籍
?—1539明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首领。广西桂平县人。瑶族。嘉靖十七年(1538),武靖州土目黄贵、韦香勾结地方驻军指挥潘翰臣侵占瑶民田庐,诱杀其兄胜海。积愤,聚众起义,以大藤峡弩滩为据点,与官府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