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改土归屯

改土归屯

清朝废土司设屯官的措施。通行于四川藏族地区、青海撒拉族地区等。乾隆(1736—1795)年间,清政府镇压四川杂谷、嘉绒及大小金川土司后,废除土司制,设屯官统治其地,屯设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武职,依惯例终身服役,不世袭,有功者可以子相继。守备正五品,总揽全屯(亦称“番屯”、“土屯”)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大权;千总领屯兵,受守备委托处理屯务(后守备集权,千总权减弱);次把总、外委,为千总所属。屯下基层单位为寨,设寨首,执行守备命令,管理全寨事务,大寨首可代理守备询案。守备衙门设管家、文书、通司、差人等,各司其职。民国年间改屯为乡、保。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在青海撒拉族地区亦废除土司制,改设乡(屯)官,隶属于县。※撤拉八工(相当于乡)中,每工设乡约1名,选举产生,由循化厅(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加委,三年一换。官府发给木戳作为行使职权的凭证。此制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促使世俗地主、手工业和商业得以从世袭封建特权制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获得较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 拙里牙赤

    元代蒙古官名。又译“拙思牙赤”、“珠噜海齐”。《元史语解》释为“善算人”。据《元史·兵志三》马政款,哈剌木连、斡斤川、甘州、左手永平等处御位之昌罕、斡罗孙、耳眉、迷里迷失等均任此职。

  • 田兴彦

    见“荆州蛮”(1583页)。

  • 突董

    唐代回纥汗国梅禄(大臣)。又作董突。回纥合骨咄录毗伽可汗顿莫贺叔父。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以“九姓胡”商人常冒回纥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受德宗命率众归国,辎重甚盛,途至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

  • 北魏宣皇帝

    见“拓跋推寅”(1361页)。

  • 油茶

    侗族、土家族传统食品。又称油茶汤。流行于广大侗族、土家族地区,亦为与侗族杂居的苗、瑶、壮、汉各族所共同喜爱。主要有两种:用猪油(或茶油)、糯米、茶叶同炒焦后,加清水煮熟,吃时放入米花、饭豆、黄豆、花生

  • 邕州排水渠

    水利工程名。唐景云年间(710—711)兴建。以邕州(今广西南宁)常因洪水泛滥成灾,邕州司马吕仁高倡议在邕州南岸开凿此渠,分郁江水南流。既防止郁江水患,又利南岸农田灌溉。

  • 俍官

    参见“俍人”(1687页)。

  • 蒙兀儿斯坦

    见“蒙古斯坦”(2336页)。

  • 乌什起义

    清代乾隆年间新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西北地区后,为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统治,于当地置屯田、建立军府制度,派伊犁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分别统兵驻伊

  • 青海善后章程

    清朝约束青海蒙、藏诸族的措施。清道光二年(1822),清军征讨黄河以北藏族后,陕甘总督长龄奏准立此善后章程,规定:蒙古人须着蒙古服饰,不准易藏族衣帽,诡混抢劫;严查蒙、藏歇家(货店),禁奸徒于偏僻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