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子蛮
古族名。唐南诏时期对布朗、德昂族先民的称谓。分布在开南(恩茅地区)、银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永昌(保山地区)、寻传(云龙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带)等地。铁桥西北边沿澜沧江(临沧和德宏州的一部分)亦有其部落。其民勇悍捷,善用弓矢。明清以后始称“扑趫蛮”或“扑子蛮”、“蒲子蛮”。其时多聚居于澜沧江以西,今勐海、澜沧、双江、凤庆等地。其俗男子椎髻跣足,妇女绾髻脑后。
古族名。唐南诏时期对布朗、德昂族先民的称谓。分布在开南(恩茅地区)、银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永昌(保山地区)、寻传(云龙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带)等地。铁桥西北边沿澜沧江(临沧和德宏州的一部分)亦有其部落。其民勇悍捷,善用弓矢。明清以后始称“扑趫蛮”或“扑子蛮”、“蒲子蛮”。其时多聚居于澜沧江以西,今勐海、澜沧、双江、凤庆等地。其俗男子椎髻跣足,妇女绾髻脑后。
733—781唐朝官员。高丽人,本名怀玉,受赐改名。生于平卢(治今辽宁朝阳市),服役于唐军,为平卢军裨将侯希逸下属。乾元元年(758),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因希逸为其姑母之子,与同僚共推之为平卢军帅,
藏语音译。又作群则。意为“作佛事者”。多为贵族僧侣,是靠向寺院及大堪布等发放布施而取得寺内免差特权者,分错钦(主佛殿)、扎仓及康村三个等级,依布施多少而定。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如史载宋庆历三年(1043)七月,西夏派遣使臣僚礼旺约特和尔等赴宋朝议事。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诸宫卫与其它部族下置石烈。榆鲁为天祚皇帝※永昌宫
即“烘和罗鄂笼”(1927页)。
1886—1957蒙古语音译,又译“札撒黑”、“札萨”。《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即“法令”、“法律”之意。宋嘉泰二年(1202),蒙古部始有扎撒。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国后,渐趋完善
见“梅伦章京”(1979页)。
?—1879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关佳氏,一等威勇侯那铭嗣子。咸丰元年(1851)袭爵,授二等侍卫。从征山东,以功迁头等侍卫。十一年(1861),出为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历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伊犁参赞
书名。金末元初人白朴(1226—?)所撰散曲集。凡两卷。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长于朝代更迭之际,流离窜逐,与父相失,被元好问收养成人。后徙家金陵(今南京),从诸遗老放情山
明代蒙古领主之一。为非成吉思汗家族出身的领主通称。亦译赛德。蒙古语音译,意为“善人”、“贵人”、“大官”。拥有较多的领地、属民和牲畜,担任太师、太尉、知院、丞相、※宰桑等要职,有的成为万户(土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