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庆陵

庆陵

永庆陵略称。亦为永庆陵、永兴陵、永福陵的总称。辽代最大的帝后陵墓群。位于※庆州西北※庆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西北深山中),当地蒙族称此地为瓦林茫哈(意“瓦砾滩”)。地处大兴安岭南段。背面奇岩突耸,向南敞开,为一砂谷,黑河(今查干木伦河)源头诸支向东南流出。谷内树木丛生,杂草繁茂,辽代诸帝常喜于此游猎。辽圣宗※耶律隆绪秋畋是山,爱其奇秀,乃曰:“吾万岁后,当葬此。”(《辽史》卷37)于是修陵筑殿,建设行宫。景福元年(1031),圣宗卒,兴宗※耶律宗真遵遗命建永庆陵,立望仙殿、御容殿,并置蕃汉守陵3千户,隶大内都总管司。清宁四年(1058)四月,钦爱皇后※萧耨斤死后附葬于此。大康七年(1081)十月,仁德皇后※萧菩萨哥亦自祖陵迁葬于此。另两陵区,永兴陵:清宁元年(1055)十一月建,葬兴宗,大康二年(1076)六月,仁懿皇后※萧挞里卒后附葬;永福陵:乾统元年(1101)六月建,葬辽道宗※耶律弘基,宣懿皇后※萧观音于同时迁葬。3陵呈东、中、西排列,为山涧所分隔。与3陵相对,各山麓均有遥拜所,似作门形。天庆九年(1119)夏,女真军攻陷上京路,烧陵盗宝,陵遭严重破坏。现该地荒芜,无人居住,需有向导方可至。1913年,林西县长勘查垦地,发现该陵。陵上建筑荡然无存,残砖断瓦,四处可见。陵室作穹庐形,似毡帐,具北方民族特色。东陵内有高达6米、绘有70余位大人物和四季山水巨幅彩色壁画,人物以契丹文字署款,使人们第一次了解到契丹※髡发习俗与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景况,价值很高。尤其是陵内出土的大型契丹文字帝后哀册,为近代考古学上巨大发现,至是使人们方以知晓契丹文字的真貌,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我国出土文物典藏的精品。

猜你喜欢

  • 彭仕珑

    明代湖广保靖司土官。土家族。保靖(治今湖南保靖县)宣慰使※彭显宗子。成化七年(1471),因父老,代理司事。十一年(1475),嗣保靖宣慰使。十三年(1477),奉调助征靖州白崖塘、九浦塘,擒斩“充天

  • 阿都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阿都兀赤”、“阿都兀臣”。《元朝秘史》释为“放马的”,《华夷译语》解为“牧马人”,即司牧马。蒙古族素以游牧为业,故早在蒙古建国前,就有专职的牧马人。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建

  • 阿萨特

    见“阿苏特”(1207页)。

  • 坞塔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分布于统门水(今图们江)和浑蠢水(今珲春河)流域。曾受乌古论部留可,诈都诱,举兵随从反完颜部,被世祖劾里钵(1074—1092年在位)降附,然皆有离心。完颜阿骨打(太祖)时归降

  • 潭戎

    东汉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起义首领。澧中(今湖南澧县)人。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率溇中(今湖南慈利、石门一带)、澧中少数民族举兵反汉,烧邮亭,杀官吏。后为武陵郡兵所破,归降。

  • 载勋

    1854—1901清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庄亲王奕仁次子。同治十一年(1872),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光绪五年(1879),袭庄亲王爵。二十六年(1900),趁义和团入京师,谋借义和团排外,以达废立之

  •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

  • 叶克书

    ?—1658清初将领。满族。辉和氏。又作叶克舒。世居尼马察部(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南境附近)。泰松阿子。后金初年,归附太祖努尔哈赤,任牛录额真,隶正红旗满洲。天命六年(1621),随努尔哈赤攻夺辽

  • 人役税

    藏语称“米波”或“米泼”,意为“人租”。旧时西藏封建领主对农奴的一种剥削方式。原西藏地方政府规定,凡不种领主庄园份地的※差巴、※差若、※谿卡囊生,因不能直接为领主支差和乌拉,从15岁至60岁每年需向所

  • 栏子马

    又作栏子军,或远探栏子马。契丹兵制,凡举兵,选剽悍之士为栏子军(马)。视出军多寡,少则数十,多则上万。主要任务为侦候敌人动静。居先锋军前20余里,全副衣甲,每行10里或5里稍驻,下马侧听有无人马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