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边城
古城名。位于今新疆昌吉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城周3里5分,高1.5丈。有4门:东文同、西武安、南谐迩、北燮遐。乌鲁木齐州同驻扎。三十八年(1773),改为宁边州治。四十二年(1777),于其地置昌吉县,知县、训导、典史、乌鲁木齐提标左营游击等官驻扎。有驻防兵600。同治三年(1864),以战乱,城垣雉堞坍塌。光绪十五年(1889),署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和主持修葺,使复旧貌。居民多为汉族和回族。少数为维吾尔族。
古城名。位于今新疆昌吉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城周3里5分,高1.5丈。有4门:东文同、西武安、南谐迩、北燮遐。乌鲁木齐州同驻扎。三十八年(1773),改为宁边州治。四十二年(1777),于其地置昌吉县,知县、训导、典史、乌鲁木齐提标左营游击等官驻扎。有驻防兵600。同治三年(1864),以战乱,城垣雉堞坍塌。光绪十五年(1889),署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和主持修葺,使复旧貌。居民多为汉族和回族。少数为维吾尔族。
亦作“溪洞”。参见“峒”(1646页)。
亦称大汉太学。西夏学校之一种。仁宗人庆二年(1145)设,仁宗亲自参加向先圣先师祭祀礼仪,对师生分别给以赏赐。
东晋十六国时北方部落名。《北史》作“日拔也稽”。一说为匈奴余部,一说属敕勒族,即为《隋书·铁勒传》中的拔也古部。游牧于柔然西北,士马强壮,“国尤富强”。北魏天兴五年(402),举兵攻击柔然首领社仑,大
见“张承奉”(1181页)。
春秋战国及秦时对今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和附近岛屿的越人部落称谓。有时亦作地域之称,如蒙文通《越史丛考》:“所谓‘外越’者,殆指、东海外之越地而言”。其名最早见于《越绝书》,该书《记吴地传》云:“娄门外
地名。位于贵州东南部。为苗族聚居区之一。元代属楠木洞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1368—1398)初,置赤溪湳洞蛮夷长官司,旋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1414),属新
山名。又称峨茶岭,今谓尖峰岭。属海南岛五指山支脉。距旧感恩县(今属乐东县)城东200里,崖石崎岖,诸黎环居其下,外人罕至。元时征伐黎人曾驻军于此,山下至今犹存“大元军马下营”石刻,下署“甲午至元三十一
匈奴地名。头曼单于(?—前209)的驻牧地和统治中心,故名。据《汉书·地理志》,位于西汉五原郡稒阳县(东部都尉治所,新朝王莽时称获降,治今内蒙古包头市东)西北。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三十三年,匈
见“阿会部”(1206页)。
1931年8月,英驻锡金行政官噶乃木魏阿抵拉萨策动藏军进攻青海,以实现建立“大西藏国”的图谋。同年年底,藏军陈兵青海边缘,并于1932年1月进犯玉树,3—4月,攻占大小苏莽、囊谦,并云集结古界。南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