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枢密院

契丹枢密院

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又称“契丹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称:契丹官制特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事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是衙署属北面朝官,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盖辽太宗南下灭后晋,入汴(今河南开封)时(大同元年,947年)始置,《世宗纪》载,是年八月,“始置北院枢密使。”以※耶律安抟为首任。其职任“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一说,此为设置初期的分工,以后执掌有所扩大。)契丹习俗崇日,毡帐皆东向,因该署“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正职为北院枢密使,另设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枢密令史等。终辽一代(一说辽中期以后),以是衙署权势最重,《金史·左企弓传》:“辽故事,军政皆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据统计,先后出任北院枢密使者40余人,除居特殊地位的韩德让(赐姓名耶律隆运)和另一被赐国姓的刘霂外,其余全为契丹人。辽代末年,皆以皇太子(皇位继承人)为总北南院枢密使事。据《辽史·百官志》载,契丹共设三枢密院,于※北面朝官中设“契丹北枢密院”和“契丹南枢密院”;于南面朝官中又有“汉人枢密院”,今人研究认为,此系史载有误,后两者为同一衙署的不同称呼,而契丹北枢密院即契丹枢密院。

猜你喜欢

  • 拖沙喇哈番

    满语音译。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中勋臣封爵之一。顺治四年(1647),以半个前程改称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1736),在原设公、侯、伯之下,又增设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五爵以从古制。遂以此

  • ?—62东汉时西域莎车王。※康弟。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兄卒,嗣位。引兵袭破拘弥、西夜国,杀其王,使康两子为拘弥、西夜王。十四年(38),与鄯善王同遣使至洛阳进贡。时西域贡道初通,葱岭以东诸国

  • 邦单

    藏语音译,亦作“邦垫”、“班代”。西藏和四川藏族妇女腰间系的围裙状服饰。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藏区。多为彩色横条的丝织或毛织品。西藏农区是以三幅20厘米宽的彩色横条毛织料缝制,牧区是用牦牛绒或

  • 湔氐道

    古地名。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前256—前250),为修治水利,“乃至湔氐”,从水上立祀三所。后设湔氐道。西汉时属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为十三氐道之一。位于岷山以东岷江发源处,今为四川松潘地。秦汉县

  • 敖汉部

    蒙古部名。又作鄂罕。成吉思汗15世孙达延汗玄孙岱青棱始称所部之名。其子索诺木杜陵和塞臣卓哩克图初皆臣属察哈尔部林丹汗。后金天聪元年(1627),为避林丹汗侵虐,率属归后金,索诺木受命驻开原,塞臣还旧牧

  • 答里台

    蒙古乞颜部贵族。又译答力台、答里真。孛儿只斤氏。把儿坛之幼子,※成吉思汗之叔。以幼子承父业,主灶,故又称“答里台斡赤斤”,“斡赤斤”意为“灶君”。原与铁木真(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同处。南宋乾道六年(1

  • 伊纳雅特喀喇玛特

    见“喀喇玛特和卓”(2209页)。

  • 护印

    旧时傣族官名。云南西部南甸、干崖、陇川、芒市、遮放、盏达、勐卯等傣族土司衙门的属官。由土司同胞兄弟中年长有威望者充任,协助土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指挥监督衙门中管理财粮、征课及勤杂事务的大小官员。有的护

  • 陇答

    明代藏区古地名,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境。明廷在其地置陇答卫。详见“陇答卫指挥使司”(1255页)。

  • 阿恩德

    一作“阿恒德”。东乡语音译,“阿恩”意为“村落”。“阿恩德”指旧时东乡族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村落和宗亲组织。大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下分※“大家伍”(同一曾祖或高祖的后裔)和※“亲家伍”(同一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