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和亲

和亲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阶级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间为平衡彼此政治关系而缔结的联姻。“和亲”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原是和睦相亲之意,并不一定与联姻有关。后因汉朝遭匈奴冒顿单于侵凌,刘邦问计于刘敬,敬请以长公主结“和亲”,自是始沿变为“政治联姻”的代名词而为历代帝王及各族汗王仿效。据初步统计,汉朝统治阶级与边疆少数民族联姻的,前后有13起,其中公主6起,宫女7起,诸民族政权互结姻亲的6起;魏晋南北朝时有30起,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联姻的5起,各民族政权之间联姻的25起;隋代6起;唐代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首领联姻27起,各少数民族互相结亲12起;五代、辽、金、元时各族首领相互联姻16起;清代满族统治阶级与蒙古贵族联姻22起。推行最力的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北魏、东魏、西魏和唐朝。宋、明统治者因受理学思想影响,民族偏见严重,皆不与他族联姻。在历代各朝中,与战争有直接联系的联姻107起,无明显联系的24起。汉因前弱后强,和亲人选是先宗女后宫女,规格逐步降低;唐朝先强后弱,和亲人选是先宗女后帝女,规格逐步提高。在历史上,联姻的内容、性质各异,有敌对民族之间的联姻,有为孤立敌手结好邻族的联姻,有为羁縻边疆兄弟民族的联姻,也有为借外援平内乱的联姻。总之,其出现都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有关。通过联姻,大多数都能使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未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见。有的甚至还酿成悲剧或悲喜剧。学术界对“和亲”向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方法”;有的认为是“屈辱”、“投降”、“卖国”;也有认为它不是战争的对立物,不一定比战争好,它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相互利用的外交工具”。虽意见歧异,但多数学者仍认为,它对于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团结仍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尤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永远值得人们称颂。

猜你喜欢

  • 春济

    见“春稽”(1568页)。

  • 班洪事件

    解放前云南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沧源地区银矿的武装斗争。沧源的班洪、班老等地蕴藏有丰富的银矿,清初以来就曾大量开采。英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云南边疆后,即觊觎此富藏,早在1927年就派人进行秘密勘查,1

  • 跋利延

    ?—505高车国王。故国王※阿伏至罗宗人。6世纪初(约503年左右),阿伏至罗被部众杀害后,被国人立为王。约北魏正始二年(505)左右,哒再攻高车,谋立阿伏至罗堂侄、穷奇子弥俄突为高车

  • 翁果尔海

    ?—1796或1799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噶巴喀氏。初为亲军、蓝翎侍卫。乾隆五十二年(1787),从福康安赴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授骑都尉世职,并赐“额腾额巴图鲁”号。五十六年(1791),以廓尔喀

  • 杨乌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的官名。一译作映吴。如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三月,西夏派遣使臣杨乌威明裕默等赴宋朝答谢太皇太后。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 沙瓦卡

    傣语音译,傣族对“小乘佛教”的称谓。宗教界又称为“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源于古印度部派佛教之上座部。公元前3世纪传入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经中南半岛传入中国,主要为傣族所信奉。与傣族相邻的

  • 休利

    即“去特若尸逐就单于”(474页)。

  • 昊王渠

    一称李王渠。西夏时期开凿的渠道名称。相传夏景宗李元昊时期(1032—1048),在汉代高渠、北魏艾山渠的基础上浚修扩建而成。渠首在今宁夏青铜峡县青铜峡镇。引黄河水,沿贺兰山东麓,流经今宁夏吴忠、永宁、

  • 源怀

    444—506北魏大臣。原名思礼,后赐名怀。先世为河西鲜卑秃发氏,西平乐都(今青海乐都县)人。太武帝时父源贺(本称秃发破羌)归北魏,赐姓源氏,官至太尉。北魏文成帝和平(460—465)末,为侍御中散。

  • 拔悉蜜

    铁勒诸部之一。又作弊剌、拔悉密、拔悉弥、阿布思。唐初回纥“外九部”之一。初游牧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后迁牧鄂尔浑河流域。依山散居,其人雄健,善骑射,冬以木马(雪橇)于雪上逐兽射猎,以桦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