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三个地带。东与东南为中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较高,多在海拔700—1000米,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呼伦贝尔台地草原,位于中低山丘陵地带的西南,一直延伸到呼伦湖的东岸,构成呼伦贝尔草原的主体,是蒙古草原的东北边缘。额尔古纳河上游河谷平原地势开阔,一般宽在5—10公里。上连海拉尔河下游低地,下连三河下游的大片沼泽低地,这里支流较多,水源不畅,沼泽遍地,牧草繁茂,是面积16600万亩的天然牧场,是我国游牧民族的摇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登上历史舞台的。进入清朝以后,呼伦贝尔以大兴安岭为界,分为岭东和岭西两个管辖区,岭东地区设置布特哈八旗及总管;岭西设置呼伦贝尔八旗与副都统衔总管。雍正十年(1723),清政府为防守边界,从布特哈八旗内调3千兵丁驻呼伦贝尔。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建立兴安东省和兴安北省,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为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诸族所居之地。

猜你喜欢

  • 迦鲁纳答思

    ?—1311元朝大臣、翻译家。又作合鲁纳答思。畏兀儿人。通佛学及诸族语。经翰林学士承旨安藏扎牙答思举荐,被元世祖召入朝。奉旨向吐蕃国师学佛法和藏文,期年皆通。用畏兀体蒙古(或称回鹘式蒙文)字译梵、藏经

  • 四六成地

    清代内蒙古土默特与达拉特两旗交界处因黄河变迁形成的冲积地。地沃,宜于垦种,两旗蒙古王公贵族互相争夺,发生该地归属权的纠纷。光绪十二年(1886),经清廷裁决,四成归达拉特旗,称为“四成地”,六成归土默

  • 出连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以部为氏。原居漠北,后与乞伏氏、斯引氏、叱卢氏同出阴山南徙。晋代,与乞伏氏相随,先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治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等地。约东晋初,乞伏述

  • 威正雅拜台吉

    ?—1587明代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领主。又作委敬阿拜、威正恰。孛儿只斤氏。※多罗土蛮把都儿黄台吉长子。驻牧于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西没纳河。隆庆五年(1571),明蒙达成封贡协议,受明封为千户,

  • 郑旻

    亦作郑文,即“郑仁旻”(1520页)。

  • 扩尔坤

    ?—1675清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萨克达氏。先世居那穆都录。其祖叶古德率众归附,父喜福晋三等轻车都尉。顺治十五年(1658),任佐领,随征贵州,败明桂王朱由榔之将李成蛟、李定国。康熙元年(1662)

  • 康保县

    县名。在河北省西北部,以附近有康保泊,故名。原为清商都牧场及察哈尔镶黄旗地,民国十一年(1922)析置康保招垦设治局,十四年(1925)改县,属察哈尔兴和道。

  • 白腊切

    清代云南基诺山巴普寨基诺族首领。地位显赫,曾娶7个妻子。清雍正(1723—1735)时,整个后半山地区各村寨都向其纳贡服役,砍柴、挑水、做饭由扎果、扎垒二寨负责,盖房用草排和竹笆也有固定村寨。据说18

  • 哈儿蛮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哈尔敏卫。永乐十年(1412)八月,与只儿蛮等10卫同时设立,据考在前苏联黑龙江口以南波波瓦河流域。

  • 锡勒达

    1649—1707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楝鄂氏。康熙十一年(1672),任太常寺赞礼郎兼管佐领事。十六年(1677),授太常寺卿。二十三年(1684),迁左副都尉御史,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