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
古郡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时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地区。其后渐缩小。隋初废。大业(605—618),唐天宝(742—756)、至德(756—758)时,改邓州为南阳郡,治所在穰县(今河南邓县)。为荆、襄和关、洛地区的交通孔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阳蛮居此。因当要冲,古代常交战于此。
古郡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时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地区。其后渐缩小。隋初废。大业(605—618),唐天宝(742—756)、至德(756—758)时,改邓州为南阳郡,治所在穰县(今河南邓县)。为荆、襄和关、洛地区的交通孔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阳蛮居此。因当要冲,古代常交战于此。
古族名。又称※葛僚,唐代对仡佬族先民的称呼之一。僚,原作獠。宋代又有※佶僚、仡佬等称;元代有僚、土僚、仡佬、红仡僚。至明清两代又出现仡佬、革老、花仡佬、红仡佬、打牙仡佬、剪头仡佬、披袍
?—1776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萨克达氏。雍正四年(1726),由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历官甘肃布政使、江西和山西巡抚。乾隆十七年(1752),以令富户出资抚恤平阳灾民罪革职。二十年(1755),以
?—1108字遵道。宋代边将。党项族。折继闵子。初仕军府。熙宁三年(1070),西夏攻环、庆2州,奉命以兵援种谔,护饷道,战于葭芦川,以功升知府州。元丰四年(1081)率部落兵受王中正节制之五路之一河
?——1876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字玉农。居齐齐哈尔。咸丰二年(1852),以协领率黑龙江兵南征。五年(1855),加副都统衔,补呼兰城守尉。六年,参与镇压太平军,攻汉阳,晋副都统,赐号依勒固尔巴图鲁
见“特薛禅”(1873页)。
明代四川土司名。正统十一年(1446)七月置。属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管辖。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境。初任思曩日族首领阿思观为安抚使。阿思观父端葛于洪武(1368—1398)中归附明廷,曾赐给金牌,令其安抚族
572?—727唐代佛教译经师。本名达摩流支。译言“法希”。姓迦叶氏。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12岁出家,学声明数论,精通咒术、阴阳谶纬。60岁时皈依佛教,从耶舍瞿沙学经论。后到各地游历、讲法。武则天长
西夏钱币名。铸于夏桓宗天庆年间(1194—1205)。铜质,有传世品。
参见“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312页)。
见“剖阿里”(19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