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德昂语支

佤德昂语支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语支之一。包括佤、德昂、布朗3个语言。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潞西、瑞丽、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永德、镇康和勐海等县,使用人口449716人(1990)。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北部和泰国北部山区。该语支的主要特点是:辅音比较复杂,塞音分清浊,有清化或送气的鼻音,复辅音较多,尤以德昂语和布朗语最为丰富。3个语言在元音上各具有特点,佤语元音分松紧,德昂语元音分长短,布朗语元音不分长短和松紧,但有声调。3个语言都有由元音与元音组合的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辅音都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一般有-p、-t、-k、-m、-n、-η、-、-h 8个,元音(包括二合元音、三合元音)可以带辅音尾。词以单音节词为主,每个音节常常是一个有意义的单位。这些单位可作为构成多音节词的基础。多音节词中,大部分是双音节。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的区别。语序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德昂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表语时,一般都要提到主语的前面。佤语疑问句的语序一般是谓语在主语之前,宾语在主语之后。定语一般都在中心语之后。布朗语、德昂语没有通行的文字;佤族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猜你喜欢

  • 牛群头站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道上的驿站之一。蒙古语称“失八儿秃”,意为“有泥淖”。在今河北沽源县南10余里处。南接偏岭站,北按察罕脑儿站。其地有驿、邮亭、巡检司,住

  • 郭尔巴勒津

    明代青海地名。蒙古语音译,意为三角、三棱、三面。指青海湖东面的三角城。今名海宴,为海宴县府所在地。明中期以前为藏族居牧区。正德五年(1510),东蒙古※达延汗大败右翼领主※亦不剌等,亦不剌率畏兀特残部

  • 香遍国

    见“乾陀罗”(1982页)。

  • 明珠

    1635—1708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字端范。叶赫贝勒※金台石之孙,尼雅哈之子。初任侍卫、銮仪卫治仪正、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1664),擢内务府总管。后授弘文院学士。六年(1667),充

  • 火鲁火孙

    见“和礼霍孙”(1448页)。

  • 特米

    小木筏。达斡尔语音译。旧时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达斡尔族地区水上交通工具的一种。用碗口粗的树杆编排而成,主要用于江河上摆渡。

  • 且末

    西域古国名。王治且末城(今新疆且末县西南)。西汉武帝时(前141—前87),有户230,口1600余,兵300余。国王之下设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居民从事农牧业。产葡萄诸果。能治兵器。自汉宣帝神

  • 德格者

    狍皮褥子。鄂温克语音译。亦作“德螫”。流行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鄂温克族猎民传统的卧具之一。两张狍皮可做1条。有御寒,防潮湿作用。

  • 图卢部

    见“图鲁部”(1437页)。

  • 郭尔钦

    ?—1670清朝大臣。蒙古镶白旗人。初袭叔父阿尔沙护墨尔根一等甲喇章京世职。崇德元年(1636),从征朝鲜。顺治元年(1644),从清军入山海关镇压农民起义军。二年,议叙,由一等甲喇章京世职加半个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