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拉
唐代吐蕃对五种执事者的统称。藏文称“拉阿”。“拉”,原义为“高尚”或“上”,即后来意为“上师”喇嘛的“上”。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制订社会规范时,此“拉”字应做“首脑”解为妥。据《德乌佛教史》载,“五拉”系指:丈地之王为属民之首脑;平章事为政权之首脑;贡论大臣为权力之首脑;囊论内务官(内相)为财会之首脑;域本(地方官)为管理隘口之首脑。
唐代吐蕃对五种执事者的统称。藏文称“拉阿”。“拉”,原义为“高尚”或“上”,即后来意为“上师”喇嘛的“上”。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制订社会规范时,此“拉”字应做“首脑”解为妥。据《德乌佛教史》载,“五拉”系指:丈地之王为属民之首脑;平章事为政权之首脑;贡论大臣为权力之首脑;囊论内务官(内相)为财会之首脑;域本(地方官)为管理隘口之首脑。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系阿拉伯文音译,原意为“顺从”,指顺从该教唯一的神“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的旨意。在中国又引申为“和平”、“安宁”之意。中国旧称“大食法”、“天方教”、“清真教”
春秋末中山国器物。铸造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中山武公主政之前。为一大型铜钺,钺面铭文为“天子建邦,中山侯作兹库钎以敬氒众”,为记中山国君被周天子封为侯爵而铸。中山
东汉时南匈奴将领。封右温禺犊王。因参与前单于安国之谋,欲杀师子,及安国死,师子立为亭独尸逐侯鞮单于,恐被考问,于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五月,率数千人叛逃出塞。七月,为汉度辽将军庞奋及越骑校尉冯柱追
西域古国名。昭武九姓国之一。建都那密水(今泽拉夫善河)。旧为康居地。国初无主,臣属※康国。康国王令子乌建领之。都城方3里(一作千里),兵千余人。居民好音乐歌舞,善商贾。俗信得悉神。隋大业(605—61
参见“雅”(1774页)。
①珞巴族崩尼、崩如等都落对氏族首领的俗称。亦作聂德布。珞巴语音译,意为“长者”、“有权威”、“主人”等。一般自然形成。由有德才、办事公正、能言善辩、富有生产经验并有威望的人充任。负责处理氏族或村寨的日
书名。我国第一部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回回民族历史与现状的著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集体编写,由李维汉、贾拓夫、刘春等主持并执笔写成。1941年4月以延安民族研究会名义由延安解放社出
清军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一次重要战役。康熙三十四年(1695),噶尔丹领兵3万,犯喀尔喀巴颜乌兰地区(今蒙古国境内吉尔嘎兰图),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6万,谋大举内犯。清圣祖玄烨见其“往来飘忽,踪迹无常”,
见“克默而河卫”(988页)。
清朝官员。安徽安庆人。回族。清将领※马大用之子。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出任河南新乡知县。任内,废暴政,息无端诉讼,不许官吏害民,捐资赈灾。后历任山东、贵州、湖北、四川等省知州,卒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