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二人台

二人台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亦称“蒙古曲儿”。原由一旦一丑表演,故名。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及临近的山西北部、河北张家口一带。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戏。由本地民间流行的爬山调与蒙古族及汉族民歌结合发展而成。一说形成于包头,另说形成于河套,实际上形成于土默川农村。进行化妆表演,唱、舞、道白相结合,活泼生动,地方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传统剧目有《走西口》、《看花灯》、《打金钱》等200余种。有东路、西路之别,其剧目、曲调、唱腔、风格、演出形式虽相同,但也有互异之处。呼和浩特市以西为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和蒙古音乐成分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呼和浩特以东为东路,受晋剧影响较深,曲调较多,保留朴实、优美的民歌风韵。二人台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尤其解放后发展较快,艺术形式日臻完善,出现多人表演形式,并伴以各种乐器。

猜你喜欢

  • 拾贲敕文

    见“封敕文”(1582页)。

  • 赤口濮

    古族名。见《新唐书·南蛮传下》。为汉晋时期闽濮(即缅濮)、裸濮之一部。今孟高棉语系布朗、佤、德昂等族的先民。因有折齿、染唇之俗,故称。汉晋时期与濮人(永昌濮)、百越人及其他种人交错居于云南永昌郡(治今

  • 曷娑那可汗

    见“泥撅处罗可汗”(1515页)。

  • 回族烙花工艺

    一种在筷子上烙出美术图案的特种工艺。起于清末,盛行于河南省南阳回族中。采用伏牛山特产的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比象牙的冬青木作原料,经选料,刨光、定型,用铁笔烧红,在上面烙制美术图案和书法等12道工序制

  • 相封

    匈奴官名。或将“相”、“封”分别作为两种官职,将“封”写作“将”。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时始设置。为中下级职官,隶属于匈奴24个“万骑长”。地位不固定,依部众多寡确定权力大小及次第高下。

  • 卒本夫余

    高句骊初期的别称。卒本,为水名,《好大王碑》作“忽本”。因高句骊国始祖朱蒙自夫余南逃至“沸流谷(沸流水为今浑江)忽本西”的山上筑城建都、立国称号得名。一说“卒本”有广狭二义,广义即卒本夫余,是高句骊的

  • 白马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玛藏岩寺”,又称觉化寺、金刚崖寺。在青海互助县。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曲卧日山修行之藏僧玛·释迦牟尼、藏·饶赛、肴格迥等携律经典逃至青海,曾居于此寺。公元10世纪

  • 马月忽难

    见“马月合乃”(181页)。

  • 加玛里丁

    清同治年间新疆库车农民起义军官。新疆库车人。维吾尔族。同治三年(1864)六月,库车维吾尔族,回族人民反清起义爆发后,助被推为首领的胞弟热西丁和卓发动宗教战争,曾率兵攻占阿克苏、乌什,并进至阿图什、叶

  • 桑吉波纳

    唐代吐蕃官名。藏文写作“gsanggi pho nya”,直译为“机要使节”、“机密信使”或“密使”。此职见于敦煌吐蕃古藏文文献伯字1089号卷子。其职是“使节”,执行机密旨令的传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