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旃
鲜卑姓氏之一。以部为氏。依附鲜卑乞伏氏,同居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一带。随同乞伏国仁起兵。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建西秦,该部乙旃音埿(又作童埿),以功出任左相,辅政。
鲜卑姓氏之一。以部为氏。依附鲜卑乞伏氏,同居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一带。随同乞伏国仁起兵。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建西秦,该部乙旃音埿(又作童埿),以功出任左相,辅政。
见“萧辅道”(1998页)。
书名。亦名《汉译宝命真经》。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最早的汉文全译本。清末经学大师马复初(1794—1874)译。译于19世纪后半叶,20卷,未译完即遭杀害。后又毁于火灾,仅存5卷。今有1927年上海回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省孟连县公良一带佤族村寨的母系氏族组织头人称谓。详见“尼阿英”(664页)。
明代藏传佛教(喇嘛教)萨迦派大师。天顺八年(1464),于前藏贡嘎地方建立金刚座寺。萨迦派向以后藏为传教中心,自是在前藏开辟一所新的传教道场,促进萨迦派的发展。由其传承的这一支被称为后总巴。
明清云南土司名。明万历(1573—1620)初年,保山县平戛土舍蒋思孝随军征缅有功,钦授勐板千夫长,世职。乾隆年间(1736—1795),沦于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英勘界,收复勐板部分地区
496—547北魏、东魏大臣,北齐奠基者。一名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高谧仕魏官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累世居北边,为鲜卑化汉人,俗同鲜卑。一说其先为高丽人或鲜卑人。
清朝前期蒙古族著作家。其著作《水晶珠》是蒙古文献中重要著作,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并收录了蒙古古代传说故事。如《孤儿传》就是有240余行的短篇叙事诗。该书得到国内外蒙古学家的重视,西德、日本均对此
即“塔布囊”(2157页)。
清代游牧喇嘛旗之一。俗称白佛旗。雍正三年(1725)置。辖4佐领。附青海诸蒙古牧,不参与会盟,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初驻牧黄河东岸,乾隆末年私越河北。道光三年(1823),被勒回河南。牧地东至龙羊峡河口
定安国王。渤海遗裔。渤海国亡,其西南部部分居民为反抗契丹人统治,保据一隅,建国改元,称定安国。约在宋开宝九年(976)前后,继烈万华为定安国王,年号元兴。太平兴国六年(元兴六年,981),受宋太宗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