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沃沮
古沃沮族的一支(一说即沃沮)。因其分布于盖马大山(今长白山及狼林山脉,一说仅指狼林山脉)以东而得名。又因其在北沃沮(一说在长白山)南,故又称南沃沮。分布地区南至今朝鲜元山市以北与貊接,北到图们江附近,东临日本海,大体有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置玄菟郡,其地为玄菟郡辖境的一部分,郡治初置其境内的沃沮城。高句骊大祖大王四年(56),取其地为城邑,遂成为高句骊的一部分。其民后遂渐与高句骊族融合。
古沃沮族的一支(一说即沃沮)。因其分布于盖马大山(今长白山及狼林山脉,一说仅指狼林山脉)以东而得名。又因其在北沃沮(一说在长白山)南,故又称南沃沮。分布地区南至今朝鲜元山市以北与貊接,北到图们江附近,东临日本海,大体有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置玄菟郡,其地为玄菟郡辖境的一部分,郡治初置其境内的沃沮城。高句骊大祖大王四年(56),取其地为城邑,遂成为高句骊的一部分。其民后遂渐与高句骊族融合。
1712—1802清武术家。字弘声。河北沧县人。回族。幼聪慧。有勇,弃书习武。拜河南焦作拳师张岳山等学拳、枪。曾游学大江南北,精八极之术及大枪奥妙,与当时武林名流康大力、李章切磋武艺,成莫逆之交,并称
西夏符牌名。铜质,一般为长方形铲状,长约5厘米,宽4厘米左右。有穿。正面刻西夏文“内宿命令”四字,背刻西夏文人名或番号名。为西夏宫廷宿卫者佩带之信牌。
1799—1843清朝大臣。字安敦,号爱山。蒙古正蓝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嘉庆进士。历任知府、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升山东巡抚。二十年,英军侵犯天津海口时,力主妥协投降,支
?—1866清中叶官员。满洲正红旗人。姓哈达瓜尔佳氏,字楚湘、述园、知园。由兵部笔帖式历官淮安府知府,升淮阳兵备道兼理河务。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病回旗。著有《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和《知
见“弘慈寺”(645页)。
书名。蒙古医学著作。清末内蒙古医师龙日格丹达尔用藏文写成。262页,木刻本。是诠释《兰图布》的古奥难词的词书。与所著※《四部医典诠释》及※《四部医典诠释·诃子串珠》同为蒙古医学中的知名之作。
?—1643明末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客列亦特氏。元代翁罕(王罕)后裔,卓立甘鄂尔勒克子。初游牧于额什尔努拉(原苏联乌尔扎尔一带)等地。屡率众迎击沙俄扩张主义势力。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拒绝
明代东蒙古部名。明代汉籍亦译作“黑石炭”、“克石炭”等。清代文献译作“克锡克腾”、“克西克腾”、“克什克腾”等。名称源于成吉思汗时创立的扈卫军“客失克田”(怯薛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为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该派因以康区之噶玛拉顶寺为基地发迹,故名。创始人为塔波拉结(1079—1153)及都松钦巴(1110—1193)。有东西两大根本道场,先期以东部的噶玛拉顶寺为主,后期以前藏之堆隆地区
职名。清代※上三旗护军中设以稽查紫禁城内外门籍者。初制,内大臣、侍卫、内务府官员及各执事人、内监、厨役、工匠、内管领下服役人等,皆规定从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及应走之门出入,俱令将其姓名、所隶旗分、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