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校
集贤校理简称。
集贤校理简称。
元明时都转运盐使的简称,参见“都转运盐使司”。
官署名。清入关前皇太极的咨询机构。后金天聪三年 (1629)四月设。命儒臣入馆,分为两班,分掌翻译汉文书籍及记注本朝政事。十年三月,改为“内三院”。官署名。清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四月置于盛京,命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总领西北路禁军。
官名。唐朝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朝沿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用为医官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医官阶官,改
官署名。宋置,属太府寺。掌收京城商旅应交的税,上缴左藏库。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遴选官员方法之一。官员出缺,或由九卿保举,或由吏部提名,均应将候选名单题请补用,名单内一般每缺开列两名人选,一正一陪,其正取者称拟正,备取者称“拟陪”。
官名。北齐置,为郡、县属官,专掌迎接新任长官诸事,位高于同级功曹。
官名。北周置,为散官。二命。散官名。北周置, 秩二命。
官名。隋朝内官尚寝之属,置三员,视勋品,掌铺洒扫; 炀帝时改司设。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参议院的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理事各一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为十一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七人。掌审查外交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