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锦衣卫

锦衣卫

官署名。明朝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罢仪鸾司后置,秩从三品,所属有御椅等官七员,皆正六品。下设经历司,掌文书之事,又有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并兼管军匠。十七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设官与诸卫同。二十年,罢锦衣卫狱。成祖即位后,复锦衣卫狱,又增设北镇抚司,专掌诒狱,而以旧镇抚司为南镇抚司,专理军匠。其职掌则由仪卫转为侍卫、缉捕、刑狱等事。成化(1465—1487)中北镇抚司刻有专印,所掌诏狱渐独立于锦衣卫外,凡狱事不报锦衣卫官,卫官亦不得干预,遂与东厂、西厂等组成特务统治机构,人称“厂卫”。


官署名。明设此官署,洪武十五年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

起初,锦衣卫原为皇宫禁卫军,掌车驾护卫。明太祖为加强统治,令其兼管刑狱。《明史·兵志一》:“太祖之设锦衣也,专司鹵簿。是时,方用重刑,有罪者往往下锦衣卫鞫实,本卫参刑狱自此始。”

成祖夺取皇位后,欲以威慑诸臣,命心腹为锦衣卫指挥使,专典亲军,兼管巡察缉捕,权力日重。所属南北镇抚司,南司理本卫刑名军匠,北司专治诏狱。

到后来,与东厂西厂并列,活动加强,为害更烈,成为有名的特务组织。

其长官原名都督,后改称指挥使。《明史·职官五·锦衣卫》:“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十七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

猜你喜欢

  • 大理院刑科第二庭

    审判机构名。清末置,由大理院刑科主管。掌审判宗室及官犯案件。

  • 树功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六班,与武毅将军同班,普通六年(525) 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九班。陈沿置,拟八品,比秩六百石。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

  • 九豆和官

    官名。北魏置。《南齐书·魏虏传》:“又置九豆和官,宫城三里内民户籍不属诸军戍者,悉属之。”此系南朝人对北魏鲜卑语官名的音译。

  • 提理政务

    官名。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率军回京。《李秀成自述》称:“后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主持国政者本为军师之职,石达开一度主持国政,为时甚短,并未授予军师的职衔,旋因

  • 太子仓令

    官名。东汉置,属太子少傅,秩六百石,主太子宫仓谷。北魏亦置,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官五品中,二十三年职员令不见。官名,后汉置,为太子少傅属官,六百石,掌仓谷。北魏沿其制。见《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家

  • 使臣

    ①奉命出使的官员。②宋朝对部分低级武阶官的称谓。北宋前期,皇城使至殿侍为使臣,供备库副使以上为大使臣,内殿承制以下为小使臣。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武臣官名后,武功大夫至修武郎为大使臣,从义郎至承

  • 掌蜃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征收蚌蛤以供丧葬祭祀。《周礼·地官》:“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掌敛互物蜃物,以共(供)闻圹。之蜃。祭祀,共蜃器之蜃”。官名。周设此官,掌收

  • 园邑令

    官名。汉有园令,三国魏沿置,称园邑令。《汉书·献帝纪》记魏青龙二年(公元2 34年),山阳公卒,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魏诸陵园邑令属太常,秩六百石,第七品,掌守陵园,案行扫除。蜀吴同。

  • 太医局

    官署名。北宋置,仁宗庆历四年(1044)令隶太常寺。神宗熙宁九年(1076)置提举一人、判局二人,不再隶太常寺。元丰(1078—1085)改制,复隶太常寺、礼部,设令、正、丞,掌治疗太学、律学、武学生

  • 提学使

    官名。清末省级教育行政长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每省一人,正三品,作为督抚属官,位布政使之次,提法使之前。掌总理全省学务,选用僚佐,旌别属官,管理驻防学务,聘用外国教员等事宜。官名。清置,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