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官名。“行人”省称,即通使诸侯者。②官制用语。指官缺未补,暂由他官兼摄其事。汉朝摄行制度较普遍。有以低级官吏摄行高一级职务者,有以平级而兼摄行者,亦有以文官行武官事者,也有以武官行文官事者。魏晋南北朝沿袭此制。唐时其义又有不同,行某官则以其散位高于职事。宋初,官员散品高于寄禄官品者,结衔时又于寄禄官前加行字。元丰改制后,职事官低于寄禄官一品以上者,于职事前加行字,以此确定其俸禄。


1、代行其职。官缺未补,由他官代理,高级官员兼行其职,或由低级官员代行其职,皆称“”。《后汉书·明帝纪》:“卫尉赵熹,行太尉事。”

2、唐宋制度。由高级散官任低级职务者称“”;低级散官任高级职务者称“”。见《宋史·职官志九》。

猜你喜欢

  • 覆囚使

    使职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关内道覆囚,使邵师德等奉辞,往诸州县省察复核囚徒,至玄宗开元十年(722),宇文融除殿中侍御史,充覆囚使。

  • 众议院预算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理事一人或数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七十三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四十九人。掌审查预算事项。

  • 乡有秩

    官名,汉置,掌一乡人,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及赋税多少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后汉书·百官五》:“乡置有秩、三老、

  • 徵事郎

    官名。唐代文散官正八品下称徵事郎。金代文散官从八品上称徵事郎。元代文散官从七品上称徵事郎。见《新唐书·百官一·吏部》、《金史·百官一·文官九品》、《元史·百官七·文散官》。

  • 司马正

    官名。周朝诸侯行大射礼时的司仪长官。一说即“小司马”。《仪礼·大射》: “司马正适次,袒决遂执弓右扶之出,升自西阶,适下物,立于物间。”贾公彦疏: “案天子有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一人。此虽诸侯礼

  • 主爵员外郎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一员,司主爵曹之籍帐,为主爵侍郎副贰,侍郎缺则厘其曹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寻置承务郎,同员外郎职。唐初复置,一员,从六品,为主爵司次官,高宗龙朔二年(662

  • 直龙图阁

    官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始置。其后,凡馆阁之久次者,必选直龙图阁,作为擢待制之基。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省郎、寺监长贰补外或领监司帅臣,则除此职。哲宗元祐(1086—109

  • 三府卫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以亲卫曰一府,勋卫、翊卫曰二府,谓之三府卫。

  • 军司大都督

    官名。东魏置。《北齐书·高乾传》:“(高昂)复为军司大都督,统七十六都督,与行台侯景治兵于虎牢。”

  • 枢密院机速房

    见“机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