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经筵

经筵

儒臣向皇帝讲授经史之制度。汉成帝时,曾召郑宽中、张禹朝夕至金华殿,讲说《尚书》、《论语》。北魏孝武帝复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命儒臣讲《孝经》、《礼记》、《大戴礼》。至宋朝始成定制。宋太宗曾以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真宗时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仁宗时又设崇政殿说书。皆掌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自二月至端午日、八月至长至日,逢单日入侍迩英阁,轮流讲读。英宗命司马光编集历代君臣事迹,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每开经筵,常令进读。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但以侍从以上兼侍读、侍讲。南宋时,侍读、侍讲多以台谏官兼任。元文宗天历二年 (1329),置奎章阁学士院,设大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官。掌进读经史,考历代帝王之治。顺帝时废。明初令文学侍从之士进讲经史,无定日,定所。英宗正统元年(1436)定制,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开经筵于文华殿,寒暑暂免。其仪式极为隆重,勋臣一人知经筵,内阁大学士成知、或同知,六部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侍班,由翰林院、春坊之官及国子监祭酒进讲。中叶以后,皇帝常借故不到,遂形同虚设。清朝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 讲官,满、汉各二人。掌进读讲章,敷陈训典。


天子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汉宣帝诏诸儒讲五经于石渠阁;唐玄宗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院,选耆儒日一人侍读,并置集贤院侍读学士、侍读直学士;宋朝始称经筵,每年二月到端午日,八月至冬至日,逢单日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元明清三代沿承此制,但讲期不一。参看“经筵讲官”条。

猜你喜欢

  • 大都等处玛瑙局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七品,设于世祖至元九年(1272),管领玛瑙匠户五百余名,置提举三员。十五年,改为玛瑙提举司。

  • 警务长

    官名。清末地方州县佐治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革地方官制,始置。直隶州、直隶厅及州县每处一人,奏补。掌理该州厅县巡警、户籍、消防、营缮、卫生事宜。

  • 京堂

    明清对某些高级官员之称呼,言其为堂上之官。一般为三品或四品官。清朝凡通政使司,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詹事府、鸿胪寺等卿寺衙门之堂官皆称京堂。亦尊为京卿。中叶以后遂成为一种虚衔,如三品京堂,四

  • 瞽史

    官名。周朝置。掌天时历数。或说瞽为掌乐大师,史为太史。《国语·晋语四》:“《瞽史之纪》曰: 唐叔之世,将如商数。”韦昭注: “瞽史,知天道者”。《周语下》: “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韦昭注: “瞽、

  • 宥府

    刑部及枢密院别称。宋枢密院的别称。亦称宥司。

  • 九华

    妃嫔号。十六国后赵石勒建平元年(330)置,在贵嫔、贵人之下,位视伯,无员限。见《晋书·石勒载记下》。

  • 少司马

    官名。春秋时宋、吴等国置。宋国少司马为六卿执政之一,位在大司马之下。吴国少司马为军吏。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䝙为少司马。 ”《国语·吴语》: “王(夫差)称左畸曰: ‘摄少司马兹

  • 土百长

    武职土官名。清制,青海地区置二十六人:设于黄河、大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各地;西藏置五十二人:分布在喀喇乌苏河南岸各地。

  • 曲阳钱监

    即“利通监”。

  • 左选曹尚书

    官名。十六国刘汉置。掌官吏铨选,位次尚书仆射。属尚书省。《晋书·刘聪载记》: “省吏部,置左、右选曹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