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河南道

河南道

官署名。明清都察院所属诸道之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为首道,分理都察院事,独专诸内外考察。设监察御史十人。南京都察院亦置,设监察御史二人。在本道外协管礼部、都察院、翰林院等部院衙门,司礼、尚膳、尚宝、直殿等内府衙门,在京羽林左等六卫,及两淮盐运司,泰州等三千户所等处。清顺治元年(1644)置。初亦为首道,参治院事。并掌河南道兼理福建道。乾隆十四年(1749)设掌印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均满、汉各一人;属官有笔帖式、经承等。负责稽核河南刑名之事。乾隆二十年(1755)后升京畿道为首道,互易职掌。并兼司照刷部院诸司卷宗,稽察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衙门及五城事务,与山西道共监文武官月选掣签。

猜你喜欢

  • 右屯卫将军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右领军府为右屯卫,置二员,从三品,协助大将军总府事,领诸鹰扬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右威卫将军。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复名右屯卫将军。宋朝沿置,为环卫官

  • 二十四长

    官名,西汉时匈奴置,为地方性长官,各有分地,自己置官属。《汉书·匈奴传》:“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 冢卿

    上卿别称。《左传·襄公十四年》:“先君有冢卿以为师保”。指六卿中掌国政的官员。《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

  • 北京清吏司

    官署名。① 明朝户部所属清吏司。永乐元年(1403)改原北平清吏司而置,设官及职掌均无变化。十八年定都北京后罢。②明朝刑部所属清吏司。沿革与户部北京清吏司同。

  • 军大夫

    武官名。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在将、佐之下各设大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文公以郤缺为下军大夫。”晋置军大夫始见于此。

  • 文辞清丽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代设置,属于文类科目。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诏举,奚涉等六人及第。

  • 县市史

    县市令的属员。见“县市令”。

  • 刑部十三清吏司

    官署名。明朝刑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十三清吏司的总称。各掌其分省刑名,量其繁简,带管所分直隶府州、在京衙门。司各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

  • 未入流

    古代官制从三国魏开始,即分为九品。隋朝称一品至九品官为流内,不入九品者称流外。流外亦分为一品至九品。其后沿袭此制。明清未入流者不分品级,如典吏、驿丞、吏目、闸官、河泊所大使等官。其级附于从九品。自魏以

  • 后宫列叙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职准尚书令,掌铨查六宫,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