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校理

校理

官名。唐朝始置,为弘文馆、集贤殿书院之属官,亦称“校理官”。掌校刊典籍之错谬。玄宗开元七年(719)始设于弘文馆,八年,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前身)亦置,无常员,多以他官兼。德宗贞元八年(792)罢集贤殿书院校理,宪宗元和二年(807)复置。四年,定以非登朝官为之。穆宗长庆三年(823)罢弘文馆校理。宋朝设有“秘阁校理”。元、明未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设文渊阁校理,掌文渊阁书籍的注册点验。详“秘阁校理”、“文渊阁校理”。


官名。掌管皇宫藏书的校勘整理。唐设此官。《新唐书·百官二·集贤殿书院》:“(开元)八年,加文学直,又加脩撰、校理、刊正、校勘官。”宋沿唐制,“元祐初,复置直集贤院校理。”秘阁也置校理,“直阁、校理通掌阁事。”见《宋史·职官四》。清代文渊阁,也置校理,掌注册点验,以翰林院官充。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文渊阁》。

猜你喜欢

  • 就移

    官制用语。宋朝官员注授差遣的一种方式。官员因被奏举或责降,就地改注其他差遣,称就移。宋代官员注授差遣的方法之一。官员因被奏举或责降,就地改注其他相应的差遣,称为就移。

  • 法曹史

    官名,汉置,为郡县佐吏,位在法曹掾下,掌佐法曹掾主邮驿科程事。其后,魏晋等沿置,掌刑狱罪法事。隋以后无。

  • 过官

    拟职制度。唐朝六品以下文武职事官的任用,先由吏部、兵部提名,经门下省量其阶资、校其才用而审定; 若拟职不当,则按被提名人的优劣重新授职,谓之过官。唐朝制度,门下省审定吏部、兵部注拟六品以下官称过官。《

  • 典史

    官名。元朝置,县衙和录事司各设一员,为首领官。掌衙门文书事务和管辖吏员。由路府州县司吏考满充任,一般可升为吏目。明朝沿置,为各县首领官,未入流。掌出纳文移。凡县不设县丞或主簿,则领丞、簿职,掌粮马、捕

  • 孝经师

    官名。东汉司隶校尉及州部佐吏,主监试经。南朝宋置,属内职掌人,为流外官。官名,汉置,为司隶校尉及诸州刺史属吏,为假佐之一,主监试经。见《后汉书·百官四·司隶校尉》。

  • 虞衡

    官名。掌山泽。《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 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注:“虞衡,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

  • 大行治礼丞

    官名。西汉大鸿胪所属大行令属吏。《汉书·平当传》: “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官名,为大行令之副,掌治礼郎行宾仪。如接待少数民族的使臣、皇子封王、诸王入朝、郊庙祭祀等掌礼仪赞导等。见《汉

  • 掌药郎

    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教坊官,自从四品起,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八品上,称掌药郎。见《金史·百官一》,参看“教坊”条。

  • 平章军国重事

    初为职衔名义,后演为官号。唐中宗神龙 (705—707) 中始为非侍中、中书令而居宰相职者加号。《旧唐书·中宗纪》: 神龙元年 (705) 六月癸亥,“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

  • 花纱布管制局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财政部。它是财政部在抗战时期增设的一个附属机关,由从前隶属于经济部的农本局改组而成,依照其《组织条例》规定,目的在于“办理全国棉花、棉纱、棉布管制事宜及统筹购销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