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待诏

待诏

指应皇帝征召随时待命,以备谘询顾问。汉朝皇帝征召才术之士至京,以其处所性质不同,有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待诏博士、待诏射声士等名目。后遂演变为官名,凡具一技之长而备谘询顾问者,如太史、治历、音律、本草、相工等皆置。北魏、南朝梁等沿之,但名目不同。唐初,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值于翰林院,以备待诏。玄宗时遂以待诏命官,称翰林待诏,负责四方表疏批答。辽有翰林画待诏。明朝为翰林院属官,从九品,掌校对文史,凡遇皇帝宣问文义,以备召呼。清朝属翰林院待诏厅。顺治十五年(1658)置。满汉各二人,秩从九品,掌缮写校勘之事。


官名。汉朝征士,都待诏公车,其中特别优秀的待诏金马门,备顾问应对,或奉诏而行某事。凡待诏,皆有一技之长。唐朝设翰林院,凡文词经学之士、卜医技术之院,皆有待诏,故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唐玄宗时有翰林待诏,负责表疏批答应和文词之事。宋代有各种待诏。后来,翰林待诏改称翰林供奉,又称为学士。辽及明清两朝翰林院属官有待诏,掌管校对章疏文史,秩从九品,为低级的事务官员。见《汉书·韩王信传》、《后汉书·邓寇列传》、《旧唐书·职官二·翰林院》、《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明史·职官二·翰林院》、《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文献通考·职官八·学士院》、《清通典·职官一》。

猜你喜欢

  • 当郡大都督

    官称。北魏指由太守兼任本郡大都督,管理军务。《北齐书·李元忠传》:“分广平之易阳、襄国,南赵郡之中丘三县为易阳郡,以(李)愍为太守,赐爵襄王侯。永安(528—530)末,假平北将军、持节、当郡大都督。

  • 恢武将军

    官名。十六国后秦置。北魏沿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四品。见《晋书·姚泓载记》。武官名。北魏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四品下。

  • 主司

    ①泛指各级官府之主管官员。《魏书·释老志》:“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②唐朝以后对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之称呼。《新唐书·选举志》: “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谢恩,遂升阶。”主考官、主试官。负责考试的官。唐

  • 官判用语,指真除实授。汉朝官吏有真、守之分。官吏由守 (代理) 转正曰真。后世如北齐等沿用。亦指“行”、“兼”。或“领”某职的官员得到朝廷的正式除授。官制用语,秦汉官吏初任试用期为一年,满一年后,称职

  • 翁主

    汉朝诸王女皆封翁主,仪服同乡、亭侯。故王女皆称翁主。《汉书·匈奴传》:“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高祖患之,乃使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人妇翁主为单于阏氏。”注:“师

  • 雍人

    官名。春秋战国置。掌宰割烹饪。《仪礼·少宰馈食礼》: “羹定,雍人陈鼎五,三鼎在羊镬之西,二鼎在豕镬之西。”郑玄注: “雍人,掌割亨之事者。”《礼记·杂记下》: “雍人举羊升屋”,“刲羊血流于前”。官

  • 催阵使

    使职名。唐僖宗中和元年(881) 车驾御成都府��, 置京城四面催阵使, 以守兵部尚书王徽充。

  • 军谘府总务厅

    官署名。清宣统元年(1909)设于军谘处。三年,改隶军谘府。掌综领本府人员之考工及秘书、会计等众务,凡不隶各厅之事皆汇于该厅。下分四科; 第一科,掌考工; 第二科,掌秘书; 第三科,掌会计; 第四科,

  • 低级武官称弁,类似今天班排长。

  • 染作

    宫廷作坊名。清置,属内务府广储司。掌染洗各种皮、帽、棉布、绸缎。设司匠、领催六人,匠役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