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卿

太常卿

汉、晋、南朝宋、齐、北魏为“太常”的尊称。南朝梁定为官名,十四班,掌宗庙祭祀礼乐宾客车舆天文学校陵园等事,领明堂、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陵监、国学及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等。陈因之,三品、中二千石。北齐置为太常寺长官,三品,掌管宗庙祭祀礼乐。历朝沿置。以其掌礼乐祭祀,或称乐卿。隋、唐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奉常正卿,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司礼卿,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又或委大臣为礼仪使,总制定礼仪之事,置太常礼院参议礼制,本官职权渐轻,唯掌祭祀礼乐之事务,其政令则仰承礼部。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仅表示品级俸禄,不预寺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正四品。南宋因之。自南北朝迄宋,位列诸卿之首,事权虽有削夺,地位清要。辽、金沿置,地位渐轻,金从三品。元初不置,唯以寺丞、翰林管理寺务,世祖至元九年(1272)始置,正三品。武宗时改升太常寺为太常礼仪院,遂罢。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置为太常司长官,明洪武三十年(1397)复为太常寺长官,正三品。明南、北京各置太常寺,均设寺卿,南寺卿多以科甲出身者充任,北寺卿则自永乐(1403—1424)以来,常由乐舞生累资迁任,甚或加礼部侍郎、尚书衔掌寺。至隆庆(1567—1572)初始改用科甲出身者。清朝置满、汉各一员,正三品,掌管坛庙祭祀。或隶礼部,或独立。又别委管理寺事大臣总领寺务,位在其上。明、清位次大理卿。光绪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省入礼部,遂废。自北齐以来,亦称“太常寺卿”。参见“太常寺”。


官名,汉置,俸中二千石,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有丞一人。见《后汉书·百官志》,后世多沿置。参看“太常”条。

猜你喜欢

  • 步军都虞候

    官名。即“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

  • 五等格格

    清朝皇族的女儿称格格。“格格”是满语,意为“小姐”。其等级有五:1郡主,2县主,3郡君,4县君,5乡君。不入五等的称“宗女”。见《清史稿·职官一·宗人府》,参看“格格”条。

  • 铁路总局

    清末邮传部直辖机构。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十一月设置,掌借款各路交涉、建设、保存、运输各项事务。设局长一人为长官。局内初分为建设、计理、考工、统计四科。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正月改为营业、

  • 散员士

    官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3)十二月置,申景义曾任之。十七年定为从六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蒙古卫军

    元代由蒙古、探马赤军人编组的侍卫亲军,包括左、右翊蒙古侍卫,右都威卫,宗仁卫等军。

  • 发审局

    官署名。负责审讯。清朝后期,各省州县不能处理的重要诉讼案件,由督、抚委派候补官员担任审讯,这种非正式的审讯机关,称发审局。非正式审讯机关。清末,各省凡有重要诉讼案件为州县官所不能处理者,由督抚派委侯补

  • 司门员外郎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 (586) 尚书省刑部始置,为司门司次官,司其曹之籍帐,侍郎缺则厘其曹事; 炀帝大业三年 (607) 废,改置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复置,一员,从六品上,仍为司门司

  • 土地局

    官署名,民国时置。掌市县的土地登记、分划、测量等事;设局长一人,总理局务。

  • 郡主记室

    郡门下吏名。《晋书·职官志》记郡属吏中主记室与记室史并置,相当于东汉时郡府主计掾与记室史之职。参见“郡主记室史”。

  • 长安县狱

    监狱名。汉始置,《汉书·尹赏传》载:“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令辟即砖瓦)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曰虎穴。”汉代县廷置有狱司空,即是管理县狱之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