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史令

太史令

官名。①相传夏朝置,掌文书。《吕氏春秋·先识览》: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②秦朝奉常属官之一,胡母敬曾任此职,作《博学》七章。西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隶太常,掌天文、历法、撰史; 东汉置一员,六百石,不再撰史,专掌天时、星历,岁终奏新年历,国祭、丧、娶奏良日及时节禁忌,有瑞应、灾异则记之。三国沿置,魏、蜀亦不撰史。东汉以降,其属官有丞、灵台丞、中郎、待诏、监候郎、候部史等,设置不一。晋朝沿置,别有灵台丞。十六国亦多置,前燕其地位颇重,间或参谘重要政务。南朝皆置,宋一员,掌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岁终奏新历; 南齐沿置; 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 隶太常卿,位一班; 陈沿置。北魏置多人,主律历。北齐为太常寺太史署长官,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隋朝为秘书省太史曹(局)长官,置二员,从七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监,进阶为从五品。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复名令,从五品下,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官属占候之。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名秘阁郎中,后又改名浑天监、浑仪监,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 复名令;中宗景龙二年 (708) 又改太史监,不隶秘书省,睿宗景云元年 (710) 又名令,隶秘书省; 其后屡改屡复,玄宗天宝元年 (742) 名太史监,不隶秘书省;肃宗乾元元年 (758) 改名司天监,升从三品。北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复置,为太史局长官,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十年一迁。南宋因置。辽朝为司天监长官。元世祖至元十五年 (1278) 置,为太史院长官,武宗至大元年 (1308) 升从二品,仁宗延祐三年 (1316) 升正二品,后改为院使。元末朱元璋曾置为太史监长官,以刘基为之; 吴元年(1367)改名太史院院使。


官名,夏置。《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周礼·春官》有大(太)史,掌文书起草、记载国家大事,编写史书,收藏图书典籍,掌天文历法及祭祀等,有佐官小史,助其行职事。秦汉置太史令,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上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有丞、明堂丞、灵台丞。见《后汉书·百官志二》,参看“太史”条。其后历代多沿置,但不再掌编写史书,其职事多为天文历法。

猜你喜欢

  • 右光禄大夫

    官名。三国魏置,《三国志·刘放传》:“正始元年 (240) ,更加 (刘) 放左光禄大夫,(孙)资右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作为在朝显职的加官,以示优崇,或授予年老有病者为致仕之官, 亦常用为

  • 修司农寺条例司

    官署名。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置,掌编修司农寺条例。八年罢。

  • 拨历

    任官制度。又名历事。明朝国子监监生坐堂到一定期限后,分拨各衙门历事。有历正、杂历、长差、短差之分。正历、杂历、长差期满即可补官,短差或材力不及者仍回监坐堂读书。

  • 邮亭掾

    县分职吏名。邮亭之设始于汉代,《汉书·薛宣传》颜师古注说:“邮,行书之舍,亦如今之驿及行道馆舍也。”可见邮亭是传递文书、接待过往使者的机构。东汉干县置邮亭掾,主管邮递之事。参见“邮书掾”。

  • 光省礼钱

    即“光省钱”。

  • 司命军正

    官名。新莽置。与军监同察不奉命者。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监察不奉命者。《汉书·王莽传中》:“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有二人,诚欲以司不奉命,令军人咸正也。”

  • 左猛贲将军

    官名。渤海国十卫之一左猛贲次官,置一人。

  • 左右监

    官名合称,即左监和右监的简称。秦置,汉因之,掌平决诏狱。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廷尉》、《后汉书·百官二·廷尉》。

  • 太子仗库局丞

    北齐太子仗库局长官,为流外官。

  • 祗应司收支库都监

    官名。金置,属祗应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