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郎中

吏部郎中

官名。① 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长官。参见“吏部郎”。②吏部头司吏部司长官。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改选部郎置,员二人。一掌考定核实文官资历档案班秩阶品告身,一掌选补流外官。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列大夫、天官郎中,寻各复旧。初为正四品上,贞观二年(628)改从五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四员,从六品,分掌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协助尚书、侍郎管理文武官铨选之事,其资序在知府以上。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诸名目。详见各条。③吏部佐贰官。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二员,一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之事,一掌勋级酬赏、荫袭、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之事,皆为尚书佐官。元朝略同。从五品。明初置,正五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④ 吏部诸司郎中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郎中,明、清之文选(总部、选部)、验封、稽勋、考功郎中等。


官名。为吏部官员,掌文官阶品等。《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唐代吏部设郎中二人,一人掌文官阶品等,一人掌选补流外官。流外官,指不在正规文官之内的官,多属吏员性质。其后,五代、宋、金,元皆设此官,其职掌也大体相同。见《历代职官表·第三表·吏部》。

猜你喜欢

  • 天豫

    爵位名。为太平天国后期设置的六爵之一,简称为豫。见“六爵”。

  • 辩铜令丞

    官名。汉初少府所属有辩铜令及丞,武帝时改属水衡都尉,掌管铜质的鉴别,为铸钱之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注引如淳说:“辩铜,主分别铜之种类也。”

  • 刻漏博士

    官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司天监官员,掌孔壸刻漏之事。

  • 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怯怜口民匠总管府

    官署名。又称人匠总管府。设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掌怯怜口哈赤民匠一千一百余户,秩正六品。至元九年(1272),拨隶安西王位下。仁宗时改隶徽政院。英宗至治三年(1323),划归陕西行省管辖。文宗

  • 山东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山东司员外郎。①明清户部山东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 (1396) 改山东部员外郎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满洲司官初不分曹,随长官所派

  • 拾遗

    ①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始置左、右拾遗各二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掌拱奉讽谏。从八品上,为士人清选。宋初多出领外任,不专任谏职。太宗端拱元年(988),改正言。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

  • 造士

    爵名。汉武帝时置武功爵共十七级,造士为第一级(最低级)。北魏时沿用此名,规定文官五品以下,才能秀异者总比之造士,亦有五等。见《魏书·官氏志》。1、爵名,汉武帝置,为武功爵的第一级。用来奖赏有功的将士。

  • 同管勾

    官名。金、元等置。金代六部三架阁库(吏兵两部一个、户礼两部一个、刑工两部一个)都设此官,与管勾共掌档案等,从八品,为该库副长官。见《金史·百官一》。山东盐使司也设同管勾,与管勾共同掌管“诸场发买收纳恢

  • 东京宰相府右相

    官名。辽朝设,为东京宰相府官员,次于左相。

  • 省火药局

    官署名。清末置于各省,掌制造火药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