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郎中

吏部郎中

官名。① 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长官。参见“吏部郎”。②吏部头司吏部司长官。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改选部郎置,员二人。一掌考定核实文官资历档案班秩阶品告身,一掌选补流外官。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列大夫、天官郎中,寻各复旧。初为正四品上,贞观二年(628)改从五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四员,从六品,分掌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协助尚书、侍郎管理文武官铨选之事,其资序在知府以上。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诸名目。详见各条。③吏部佐贰官。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二员,一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之事,一掌勋级酬赏、荫袭、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之事,皆为尚书佐官。元朝略同。从五品。明初置,正五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④ 吏部诸司郎中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郎中,明、清之文选(总部、选部)、验封、稽勋、考功郎中等。


官名。为吏部官员,掌文官阶品等。《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唐代吏部设郎中二人,一人掌文官阶品等,一人掌选补流外官。流外官,指不在正规文官之内的官,多属吏员性质。其后,五代、宋、金,元皆设此官,其职掌也大体相同。见《历代职官表·第三表·吏部》。

猜你喜欢

  • 知政使

    官名。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后改原明朝通政使而置。职掌仍因袭明朝旧制。

  • 司馔

    官名。唐朝太子内官,置二员,从六品,掌东宫膳馐进食先尝,领掌食、掌医、掌园。女官名。唐代太子内官有司馔,掌进食先尝,总领掌食、掌医、掌园。见《新唐书·百官二·太子内官》。明初女官中也有司馔,见《明史·

  • 东头供奉官

    官名。①唐朝大明宫供奉官。五代沿置。②宋朝三班小使臣,内侍省叙迁之阶,徽宗政和二年 (1112) 改为从义郎,从八品。宋初武臣本官阶。为小使臣之一,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易以武阶官之名,称从义郎

  • 右奉裕卫副率

    官名。即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右内率府副率。

  • 萨甫

    官名。北齐置,属鸿胪寺典客署,京邑置二员,诸州置一员。管理境内波斯商人及掌祆教(琐罗亚斯德教) 祠宇祭祀。为梵语音译,亦译为萨宝、萨保。隋朝雍州萨保,视从七品,诸州有波斯人二百户以上者置,视正九品。唐

  • 前侍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宫伯中大夫前侍中士佐官。正一命。

  • 小承御上士

    官名。北周置。承御大夫属官,亦称承御上士。在皇帝临朝及出征时,皆侍卫左右。正三命。

  • 专门教务科

    官署名。清末学部专门司所属二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 (1906)设。掌核办大学堂、高等学堂及凡属文学、政法、学术、技艺、音乐各种专门学堂一切事务,并稽核私立专门学堂教课设备是否合度及应否允准与官立学堂享

  • 总军医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职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军一人,正三品。正参领充,简放。掌筹计全军卫生医药事宜。唯平时不编军,故不常置。

  • 殿最

    官制用语。秦汉凡官吏治绩最优者称“最”,最劣者称“殿”。治绩依据租赋徭役课征,刑狱治理等,由丞相御史评定殿最,奏报皇帝。最者予以赏赐或迁升,殿者则予惩处或贬职。官制用语。1、考核官吏的政绩或军功,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