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

官名。①两晋南北朝吏部郎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参见“吏部郎”。② 隋初吏部司长官。隶吏部尚书。初为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选部郎”。③ 吏部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员一人,唐增为二员,居六部侍郎之首,正四品上。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改名司列少常伯、天官侍郎、文部侍郎,寻各复旧。初分掌八、九品文官铨选,称东、西铨,睿宗景云(710—711)以后,与尚书通掌六品以下文官铨选。时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职权日轻。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部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置二员,从三品,协理部务,分领侍郎左、右选,掌较低级文武官员的铨选,各设郎中或员外郎佐之。详见“侍郎右选”、“侍郎左选”。或命官兼摄,亦称左选侍郎、右选侍郎。南宋又称侍左侍郎、侍右侍郎。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一员,元朝置一至三员不等,皆协理部务,正四品。明朝沿置,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以后定置左、右侍郎各一员。


官名,三国魏置。魏改选部为吏部,其长官为尚书,其下辖有吏部曹,其主官称侍郎、郎中、或吏部郎,掌选举和祠祀事。后世多沿置;隋炀帝定制侍郎为六部尚书的副长官;唐沿隋制。《新唐书·百官一·吏部》:“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

猜你喜欢

  • 尚书

    ① 官署名。秦始置于宫禁中,西汉沿置。设令、仆射、丞、尚书吏,职掌收发文书,传达记录诏命章奏,隶少府。西汉中期以后,渐成为重要宫廷政治机构,参与国家机密,常以中朝大臣兼领、平、视,以左右曹诸吏平尚书奏

  • 像人

    唐代节度使、诸军使副使等的侍从人员。《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诸军镇使、副使以下,皆有傔人、别奏以从之。”明方以智《通雅》十二《官制》说:“傔人,悴也。”

  • 上驷院右司员外郎

    官名。清朝内务府上驷院右司长官。康熙三十三年(1694) 上驷院分设左、右二司,设郎中一人,掌左司印,另设员外郎二人掌管右司。

  • 同寮

    同一官署做官的人。《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寮。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 ”

  • 合扎猛安

    金朝军名。又称亲管猛安。合扎意为“亲近”。金皇室、贵族直接掌握的猛安军,金初只限隶于阿骨打、吴乞买、宗干、宗翰四人名下。阿骨打称帝后发展成侍卫亲军,隶侍卫亲军司。后改设殿前都点检司及宣徽院,分别管辖。

  • 陆军部左参议

    官名。清末陆军部之职官。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正四品。掌核议本部及军队学堂、局、厂章制等事。宣统二年 (1910) 撤。

  • 农工商部庶务司郎中

    官名。清末农工商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 营军都督

    官名。三国魏置,为大将军及太尉府属官。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作七品。西晋三品将军以上军府皆置,诸公及开府位从公加兵者亦置。官名,三国魏置,为太尉府、大将军府属吏,掌军营事务,七品。西晋将军府三品以上者皆

  • 流出视品

    隋唐均有流外视勋品、视二宝至视九品之差,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唯留萨审府袄祝及萨宝率府、萨宝府史,余皆罢。

  • 提刑按察使司

    见“按察司”。官署名。明置,其官有使、副使、佥事等。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副使、佥事掌分道巡察。其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