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

吏部

官署名。①东汉始于尚书台置吏曹(一说名吏部曹),掌选举祠祀事,后改名选部,专掌官吏的任免考选,三国魏改名吏部,职掌文职官吏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台(省),设尚书为长官,武官选举归中护军; 或说领吏部、考功、定课、比部等郎曹。两晋沿置,所领郎曹或有增减,兼掌武官选举。南朝定制,置为尚书省六曹之一,设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郎曹。自魏、晋至南北朝,居尚书列曹之首,其职极重,其官品秩常比他曹为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因不欲威权在下,增尚书为二员以削弱其权任,寻复置一员。北魏前期或称选部,孝文帝改制后定置为尚书省六曹之一,或说领吏部、考功、南北主客四曹。北齐领吏部、考功、主爵三郎曹,掌文武官吏任免考选封爵之政,法制改归都官曹。麹氏高昌国置为八部之首,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历朝又每以大臣参掌选事分其权任,重大任命须与众执政大臣参议,由皇帝、宰相裁定。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设郎中;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府,改隶夏官府为诸司之一,设中大夫为长官,下大夫、上士各一员副之,或省中大夫,则以下大夫为长官。隋、唐、五代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全国文职官员铨选、勋封、考课之政。隋初设尚书为长官,领吏部(选部)、司封(主爵)、司勋、考功等署; 炀帝大业三年(607)增设侍郎一员为次官。唐增侍郎为二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列,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天官,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 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名文部,肃宗至德二载(757)复旧。唐前期兼管贡举,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始移其事归礼部。因尚书常由宰相兼任,部务实际上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尚书省诸部职权为宰相、诸使职侵夺,本部铨选之权日轻。北宋初文武官铨选分属中书、审官院、枢密院、三班院,稍后文选属审官东院、流内铨,武选属审官西院、三班院,本部唯掌注拟州县、幕职官,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讣吊祠祭、拔萃举人等事,兼管南曹、甲库,置判吏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又有格式司,尚书、侍郎皆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掌管全国文武官吏铨选爵勋考课之政令,置尚书一员、侍郎二员; 改审官东、西院为尚书左、右选,由尚书主持,管理较高级的文武官吏; 改流内铨、三班院为侍郎左、右选,由侍郎主持,管理较低级的文武官吏,合称吏部四选,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铨选之政。高级文官须由中书省敕授,高级武官须由枢密院宣授。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爵勋考课之政,吏部司兼佐部务; 官告院掌官吏任命文书,置主管官等员。辽朝为南面官署,无实际职掌。金朝职掌与宋略同,然不分四选,不设诸司,置尚书、侍郎各一员为长贰,郎中、员外郎各二至四员,掌拟注从七品以下职事官,正七品以上,将名单上报尚书省,听制授。领架阁库、官诰院。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1140)始分治。元朝隶中书省,掌文官铨选,武官归枢密院。世祖中统元年(1260)与户、礼并为左三部,后或自为一部,或与礼部合为吏礼部,至元十三年(1276)始定制自为一部,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员额不等,亦不设诸司。后定员尚书三员,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二员。惠宗至元三年(1373)增置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至正元年(1341),又置司绩一员,掌百官行止。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六部直隶皇帝,分掌政务,吏部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武官归兵部。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设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初领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洪武十三年增司封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置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及司务厅。建文(1399—1402)中一度增置左、右侍中居尚书下、侍郎上,去诸司清吏字,成祖即位后复旧。永乐(1403—1424)中,六部迁北京。清朝天聪五年(1631)始置,以贝勒管理部务,设满、蒙、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1638)分参政为左、右,增理事官、副理事官、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掌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八年复以亲王、郡王兼摄部务,九年罢。雍正元年(1723)以大学士领部务,嘉庆四年(1799)改以亲王领,六年复以大学士领,遂为定制。置尚书满、汉各一员,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属官有堂主事,清档房满二员,汉本房满二员,汉军一员,掌文案章奏。所领诸司沿明制,又置当月处、督促所等机构,各置满、汉、蒙古、汉军等郎官,员额不等。宣统三年(1911)成立责任内阁,设铨叙、制诰等局,遂废。②魏晋南北朝尚书省郎曹之一,设郎(郎中),隶吏部尚书,协掌铨选之政。隋初改设侍郎二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选部。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旧,设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及主事等员,为吏部头司,协掌铨政,领南曹,在诸司中最为重要。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部改名司列、天官,寻各复旧。宋朝亦置,初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各四员,协掌铨选及部务。


官署名。三国时魏始置,晋沿其制。《晋书·职官志》:“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及晋置吏部、三公。”自此以后,除北周和辽两代不置吏部外,其余各朝均置吏部。起初权势不太重,后来权势渐重。唐置六部,吏部为首,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其后各朝也大致相同。《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上,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吏部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选补流外官等;司封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掌勋级;考功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猜你喜欢

  • 内阁承宣厅

    官署名。清末责任内阁所属机构。宣统三年(1911)四月成立责任内阁,始设。掌颁发谕旨、法律、法令,收发呈递折奏,请用御宝,收掌阁印、文牍,以及会计、庶务诸事。置厅长一人,副厅长一人,并佥事、录事等。清

  • 相邦

    官名。即相国。战国赵、魏、中山、秦等国置。赵国兵器《相邦春平侯剑铭》: “四年,相邦春平侯”。《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所引魏国法律“魏户律”: “廿五年闰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相邦。”参见“相国”

  • 小司寇

    官名。①同“少司寇”。春秋时宋置。卿爵。掌听国政。《左传·成公十五年》: “鳞朱为少司寇。”② 《周礼》秋官大司寇属官。中大夫爵。一说为周朝置。掌外朝之政,听断狱讼等。③北周置。即秋官府“小司寇上大夫

  • 给事黄门郎

    “给事黄门侍郎”省称。官名,即“给事黄门侍郎”的省称,详“给事黄门侍郎”条。

  • 左翊一开府

    ① 官署名。隋朝左、右卫所统左翊一开府府(骠骑府),置开府(骠骑将军)一员,有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等曹参军、法曹行参军各一员,行参军三员,领军坊、乡团,掌宫禁宿卫。② 官名。隋朝左、右卫所统左翊一

  • 中都广备库使

    官名,金朝置,从七品,掌疋帛颜色、油漆诸物出纳之事。其佐官有副使一员,从八品。判官一员,正九品。见《金史·百官三》。

  • 拉雅哈资伯克

    官名。清朝新疆回部官员之一。掌细民争讼。叶尔羌设一人。秩五品。

  • 绥戎都尉

    官名。三国蜀置。职掌不详。参见《三国志·孝严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官名,三国蜀置,掌征伐、驻守或地方治安等。《三国志·蜀书·李严传》:“(亮曰)是臣不敏,言多增咎。”注:“亮公文上尚

  • 智慧

    职官封号。西夏授与次品官,与集礼同一等级。

  • 都尉千人

    官名。汉代郡都尉的属官有千人,掌领兵之事。《汉书·灌夫传》有“千人”,孟康注:“官主千人如候、司马也。”千人的下一级为五百,见《汉印文字征》。东汉时边郡部都尉屯兵系统的属官有千人、骑千人,千人主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