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台谏制

台谏制

秦汉至明清的监察与谏官制度。秦汉以后以御史台掌监察,其对象是内外百官,但是皇帝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不能对其实行监察,为使皇帝言行不致破坏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就用设谏官的办法以规正其言行。谏诤可以看作是实行监察的一种特殊形式,故御史台常与谏官合称台谏。御史台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历代均有设置,至明清始改为都察院。谏官设置亦始于秦,历代设官不一。秦有谏大夫,后改称谏议大夫,掌议论讽谏。魏晋以后又有散骑常侍,地位略高,亦掌侍从规谏。北齐时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均属集书省,隋代属门下省。唐代重视谏官,设左右二散骑常侍,分属门下、中书两省,但以官高很少任命,故谏议大夫事实上成为最高谏官。此外又有左右补阙与左右拾遗,也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资浅者加“内供奉”字样。宋承唐制,但改补阙为司谏,拾遗为正言。但宋初司谏、正言均为寄禄官,多不预谏诤事务,实际掌谏诤事务的机构是谏院,设知谏院、同知谏院为正副主官。元丰改制废谏院,始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分隶门下、中书两省,专掌谏诤。辽南面朝官中也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官,不过并不起实际作用。金沿宋辽旧制置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元不设谏官。明初复置谏院,有谏议大夫、司谏、正言。旋罢废,而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并稽察六部百司,与都察院监察十三布政司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清初沿明制,六科为独立机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六科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而为

猜你喜欢

  • 法物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太常寺置,掌给纳朝服、祭服。徽宗时,大晟府亦置。

  • 稽礼

    官名。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于中、左、右、前、后五军断事司分置,每司设一人,正七品,分理军中刑狱。建文(1399—1402)中革。参见“五军断事司”。

  • 司府卿

    官名。即太府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太府卿。

  • 左遂伯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可省称为“左遂伯”。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正五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881) 罢。职掌参见“遂伯中大夫”。

  • 八伯

    八位主要官员。伯是官名,其职权是掌管一方诸侯,八伯是八位各掌一方诸侯的八位官员,相传尧和舜时都有八伯。见《尚书大传·虞夏》。

  • 检验官

    担任案件尸体和人身伤痕检验以及现场勘查的官员。秦汉时,常由县丞、吏和令史以及其他行政官吏参与验尸、活体验查和现场勘验。其后,各代均相沿袭。《宋会要辑稿·刑法》六之一有关于检验工作由何种官员担任的具体规

  • 侧室

    官名。春秋置。卿大夫家臣,管理支子等家政事务。《左传·桓公二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杜预注: “侧室,众子也,得立此一官。”

  • 上家人子

    汉朝宫女名号。汉时挑选良家少女入宫,其地位低微者未有职号,但称家人子。秩位与有秩斗食相类,即日食一斗二升,一岁不满百石。宫女名号,汉置。汉朝选良家美少女入宫,位低而无职号者,称家人子,又分上家人子和中

  • 省编译局

    官署名。清末置于各省,掌编译东西新学书籍。

  • 婉仪

    官名。北魏始置。唐玄宗开元 (713—741)中置,为六仪之一,位顺仪下,芳仪上,员一人,正二品。宋朝属“嫔”,位顺容下,为正二品内命妇。内命妇名。宋置,为皇帝之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