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枢使
官名。即内枢密使。
官名。即内枢密使。
官名。宋置,见“左骐骥使”。
官名。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400)置,职比中散大夫,无常员。后罢。
即少府监,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咸亨元年 (670) 复改少府监。官署名,亦为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少府监为内府监,以内府监与内府少监为正副长官。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受君主帝王宠爱的大臣。《史记·项羽本纪》:“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
官名。即职方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职方员外郎。
即“小内史上士”。
明清印信之一。形制长方,阔边朱文。明洪武(1368—1398)年间创制。朱元璋为防止群臣予印空白证明,改用半印,以便拚合验对。取“关防严密”之意,故名。清朝部分官员用印,而临时性机构或办理财经、工程事
辽朝宫帐名。耶律隆运本汉人,名韩德让,生前曾为大丞相、晋国王,宠遇无比,死后谥文忠,拟诸宫例,建文忠王府。辖川州及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六提辖司。
官名。①北魏初期置。为内廷官,直宿禁中,隶属幢将,无员限,无具体职掌,在皇帝左右参预机密,经常奉使出巡州镇,考察地方官政绩。皇帝出征时随从左右,管理御用兵器。兼用文武,亦任用以医、卜等专门技能侍奉皇帝
官名。春秋时齐国置。一说即“里尉”。掌闾里行政之长官。《管子·戒弟》: “管仲为左,隰朋参乘。朔月三日,进二子于里官。”尹知章注: “里官,谓里尉也。齐国之法,举贤必自里尉始,故令里官进二子,将旌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