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官名。魏晋南北朝置五兵尚书、七兵尚书,掌军事枢务,十六国后燕、西秦、北凉所置则称兵部尚书,为尚书省兵部曹长官。西魏尚书省分十二部,改七兵为兵部,或说置尚书。西魏末、北周改置兵部中大夫,属夏官府。隋、唐置此为尚书省兵部长官,正三品。唐朝多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渐成虚衔,不治部务。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先后改名司戎太常伯、夏官尚书、武部尚书,寻各复旧。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不预本部公务,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二品。南宋与侍郎往往不并置。辽朝为南面朝官。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 (1140) 始分置,正三品。元初或与刑、工部合署,员额不等,后分置,定置三员,隶中书省,正三品。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罢中书省,遂直隶皇帝,管理军政,职权颇重。置一员,景泰(1450—1456)中增设一员,协理部事,天顺(1457—1464)初罢。或令协理京营戎政。又常特派出征,为总督军务大臣。初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改正二品,建文 (1399—1402) 改正一品,永乐 (1403—1424) 复改正二品。清朝顺治元年 (1644) 改承政置,满、汉各一员,职权较明为轻。总督例加此衔。初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二品,康熙六年 (1677) 复旧,九年复改皆正二品,雍正八年 (1730) 皆升从一品。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兵部改名陆军部,遂废。


官名。为兵部最高长官,负责全国军事,相当现在的国防部长。夏朝、商朝称司马;周朝称大司马卿;两汉不置;曹魏称五兵尚书;晋设五兵尚书和驾部尚书;南朝宋齐梁陈设五兵尚书;北魏与晋同;北齐只设五兵尚书;后周称大司马;隋称兵部尚书;唐朝曾几度更名,初称兵部尚书,高宗时曾改称司戎太常伯、夏官尚书,还曾改称武部尚书;五代和宋称兵部尚书;辽代没北院枢密使等,金、元、明、清称兵部尚书。历代几乎都设此官,除名称不尽相同外,职权也不一样,唐朝掌管天下军卫武官选授等,在明朝,兵部尚书常作为督兵大臣的加衔。见《历代职官表·第十表》、《新唐书·百官一·兵部》。

猜你喜欢

  • 主司

    ①泛指各级官府之主管官员。《魏书·释老志》:“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②唐朝以后对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之称呼。《新唐书·选举志》: “诸生拜主司,答拜乃叙齿谢恩,遂升阶。”主考官、主试官。负责考试的官。唐

  • 光禄寺卿

    参见“光禄卿”。官名。为光禄寺的长官。南北朝时梁、北齐、唐、宋、明、清都设此官,掌管皇室膳食等事。详见“光禄”条。

  • 太子亲卫中郎将

    官名。即太子左、右卫率府亲府长官。详见“亲府中郎将②”。

  • 尚膳副

    官名。清朝内务府御茶膳房之膳房副长官。初置茶饭处,设有副总领。乾隆十五年(1750),改饭房为外膳房。二十四年,改副总领为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正五品。分别协助尚茶正、尚膳正管理茶房、膳房事。又,清朝

  • 主衣子统

    官名。北齐置,属门下省主衣局,员二人。协助主衣都统管理御用衣服器玩等事务。

  • 法吏

    执法之吏,亦指狱吏。《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报任安书曰: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1、指狱吏。《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

  • 幢主

    官名。南北朝置,为幢的主将,所领人与数与队主相近,主要用于仪卫,在必要时也参加作战。多以他职兼领。北齐时与军主、别将、统军、都将合列为“备身五职”,备宿卫; 将作寺亦置,负责营造。北齐从九品,北周正三

  • 三槐

    三公于外朝所立之位。《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相传周朝宫廷外植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面三槐而立。后成为三公的代称。《晋书·荀崧传》: “生有三槐之望,没无鼎足之名。”

  • 香药库

    官署名。北宋置,掌出纳外国贡献及市舶香药、宝石。设监官二人,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任。真宗天禧五年(1021)分为内、外二库。内库置于皇城中,掌贮细色香药以备宫廷需用。官库名。宋置,属太府寺。掌出纳外国

  • 赤发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清除墙屋害虫。《周礼·秋官》: “赤发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