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六军

六军

(1)春秋时晋国在文公与襄公年间的国家军队建置。据《左传》记载,晋国在鲁僖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633年)始有三军的建制,次年增置步兵部队——三行。鲁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晋罢三行为上新军与下新军,合原上中下三军为五军。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 晋又将新二军并入三军的编制。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始作六军,分为中军、上军、下军及新中军、新上军;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罢上下新军而为四军。至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晋罢新军复为三军。(2)《周礼》中的军制有六军,《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世因通称皇帝统辖的军队为六军。(3)东晋哀帝以后与南朝宋齐粱陈以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西晋时本有七军, 即左卫、右卫、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与骁骑。东晋哀帝时王彪之上言:“宿卫之重,二卫(左卫、右卫)任之, 其次骁骑、左军各有所领, 无兵军校皆应罢废。四卫皆罢,则左军之名,不宜独立,宜改游击,以对骁骑。”于是诏改左军将军为游击将军,罢右、前、后三军,以领军、护军、二卫、骁骑、游击合称六军。(4)唐代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合称六军。

猜你喜欢

  • 门长

    负责把守一门的小官。参看《门者》条。

  • 内务府包衣缺

    清朝官缺之一。亦称内务府包衣官缺。指专为具有内务府包衣身分之官员所设之额缺。有内务府郎中以下,未入流以上之额缺,皆由总管内务府大臣于内务府包衣内保题拣选,不准推升部院缺。惟坐办堂郎中、总理六库事务郎中

  • 下官

    ① 下属官吏。《汉书·贾谊传》: “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② 封国属官对国主自称之词。其初,称臣或下官皆可,至南朝宋孝武时定为制度。《宋书·刘穆之传附刘邕传》: “先是郡县为封国

  • 比公

    此言官位官秩比公。公是汉朝最高级的官,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时太傅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俸月谷三百五十斛(石)。“比公”,言其官俸比公。《后汉书·百官一》:“比公者四:第一大将

  • 督亢部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督亢部”。官名。北齐典农署令所属,掌管督亢屯田耕种事务。督亢,地名。

  • 成和郎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军器库副使置,为医官阶官,从七品。金朝为从七品下阶太医官。元朝为从六品太医散官。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七品下,称成和郎。

  • 象胥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周朝置。掌接待少数民族国家的使臣和来宾,及通译事宜。《周礼·秋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 大行台尚书仆射

    官名。北魏置,多省称为大行台仆射。为大行台次官,佐大行台尚书令掌管大行台事务。《北齐书·赵郡王琛传》: “高祖将谋内讨,以晋阳根本,召琛留掌后事,以为并、肆、汾大行台仆射(时高欢为大行台),领六州九酋

  • 公中佐领

    官名。清朝八旗佐领之一种,即非世袭而由拣选任命之佐领。初制,凡无根由佐领,初编时即非一姓承管,佐领员缺于本旗大臣官员内拣选补放。乾隆 (1736—1795) 以后陆续规定,凡两姓以上之互管佐领内每姓承

  • 道桥掾

    官名,汉置,为郡县佐吏,掌修建道路和看守桥梁;多置于险阻处或交通要道。如武都西部道桥掾,蜀郡南部道桥掾等,均见于汉碑或《水经注》。晋置,但下属郡县而属司空府。官名。西晋始置,为司空的属官,南朝宋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