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元士

元士

官名。①受命于天子之士。《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郑玄注: “元,善也。善士谓命士也。”孔颖达疏: “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故云‘善士谓命士’。则上、中、下之士皆称元士也。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于诸侯之士也。”②王莽始建国元年(后9)更秩六百石为元士。新莽官制,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每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东汉废。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八月亦置,为大夫属官,秩七品; 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元士为从四品上;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③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9)改给事中为元士,后以六科为政事本源,改为源士。旋复旧名。④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置,以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1、官名,即天子的上士,位比小城长官。《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注:“小城曰附庸。”这里的附庸,指小城长官。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上中下三士,皆称元士。天子之士皆元士,以异于诸侯之士。《后汉书·百官志》:“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2、官名,王莽置。王莽置三公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掌中都官诸职。见《汉书·王莽传》。北魏沿其制,七品。见《魏书·官氏志》。

3、秩(俸)级名,六百石曰元士。见《汉书·王莽传》。

4、给事中的别称。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皇上以其适符古元士之数,改为元士。见《明史·职官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5、赏赐名号。宋徽宗政和八年置,用来赏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猜你喜欢

  • 绥南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孙权置,三国吴沿置。南朝梁为四绥将军之一,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班,拟四平将军,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仍拟四平将军。杂

  • 滑濬都巡河官

    官名。金朝都水监属官。设于教城。管辖武城,白马、书城、教城四埽。人选由都水监廉举,领埽兵约二千人。

  • 制置发运使

    见“发运使”。

  • 右仆射

    ①即“尚书右仆射”。②即“行台省尚书右仆射”。参见“行台尚书仆射”。官名,汉置,俸比六百石,掌虎贲郎习射。虎贲郎包括:虎贲中郎、虎贲侍郎、虎贲郎中、节从虎贲,皆掌宿卫侍从,均无定员。见《后汉书·百官志

  • 太子斋郎

    官名。唐高祖武德(618—626)中置,为太子济司局长官。太宗贞观元年(627)改名太子典设郎,为太子典设局长官。参见“济司局”。

  • 五畤尉

    官名。《史记·封禅书》载:“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献公作畦畤栎阳祀白帝;汉高帝又立北畤祀黑帝;合为五畤,其地均在廱县。五祀既为祭祀五帝之地,故西汉设五畤尉以司

  • 修国史

    官名。北魏置,西魏沿置。掌修撰国史,除著作郎外,多以中书、集书省官兼领。北宋哲宗及南宋高宗时亦置,以尚书及翰林学士充任,掌修国史,隶国史院。辽朝国史院亦置,职掌同。官名。南宋始置。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

  • 左陛长

    官名,汉置。属虎贲中郎将,俸比六百石,掌值班虎贲,朝会在殿中。见《后汉书·百官志》。

  • 大都酒课提举司

    见“酒课提举司”。官署名。元置,属户部。掌酒醋榷酤之事。置提举一人,从五品;同提举二人,从六品;副提举二人,从七品;提控案牍二人,司吏五人。后省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其他员额如故。

  • 总章帅

    南朝宋后宫女官名。管理后宫舞蹈演员。《宋书·后妃传》: “置人无定数。”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