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从事中郎

从事中郎

官名。东汉大将军、车骑将军属官。职参谋议、大将军府所属员二人,秩六百石。魏晋南北朝皆置。其职依时依府而异,或主吏,或分掌诸曹,或掌机密,或参谋议,地位较高。三国时三公、将军府置,员不定。魏末相国府置四人。晋制,领兵之公府设,故常带将军号,公及位从公以上加兵者置二人,赵王伦为相国,增至四人,秩比千石。东晋诸公领兵者置二人,多至四人。南朝宋公府置略同,但将军为都督而未加仪同三司者不置。官六品。齐、梁公府置,梁官自九班至八班不等。陈制同,官五、六品不等,秩六百石。北魏公府、皇子开府、庶姓开府俱置,官五品。北齐三公府置,官五品。北周丞相府置。北周末避杨忠讳,改称从事内郎。


官名,汉置,属将军,为参谋议事的散职官员,有时也领兵征战。汉末称雄的诸州也置此官。《后汉书·百官志》:“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后汉书·邓寇列传》:“骘西屯汉阳,使征西校尉任尚、从事中郎司马钧与羌战。”《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传》:“于是请暠为从事中郎,荐巴为议郎,举穆高第,为侍御史。”三国魏晋南北朝皆沿置。三国时三公府、将军府置,无固定人数。魏末相国府置。晋朝领兵的公府及位从公以上加兵的置。南朝宋齐梁陈公府置。《宋书·百官志上》:“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从事中郎,无定员,分掌诸曹。”北魏公府及皇子、庶姓开府的均置,五品。北齐三公府置,五品。北周丞相府置,后避杨忠讳,改称从事内郎。

猜你喜欢

  • 大司徒司直

    官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直不变,故丞相司直,即大司徒司直(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光武即位,仍置大司徒司直,建武三年“三月壬寅,以大司徒司直伏

  • 郡议曹祭酒

    郡散吏名。汉代置,无实际职掌,考见“议曹掾吏”。

  • 太孙舍人

    官名。南朝齐置,属皇太孙宫,职如“太子舍人”。肖遥昌曾任此职,参见《南齐书·肖遥昌传》。

  • 开稻田使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遣中书令张九龄充河南开稻田使,于许、豫、陈、亳等州置水屯。

  • 科目选

    唐代铨选制度中一种打破年限制而选拨人才的办法。其科目主要有开元礼、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一史、三史,明习律令等,与科举的科目相同。科目选由吏部主持,应试者必须是有出身或前资官,不限选数。考试合格者即予

  • 官制用语。初为兼官形式之一,即以他官暂时主持某一官署事务。亦称权知、掌知、监知、知某事等。唐朝以佐官代理长官亦用此称。宋朝派遣中央官员主持州、军、县等地方事务,多用此称,为“差遣”(即实际职务)形式之

  • 奏状

    官文书名。官员向皇帝上奏之文书。宋朝则规定在外官员除前两省、在京官员除上殿奏事和大两省外,不能用札子,只准用表状,称奏状。其末云“谨录奏闻,谨状”。状前和封面用黄纸贴事目。

  • 南院使

    见“宣徽院”。

  • 江防厅

    官署名。清制,沿江地方的江防事务,由管辖该省区的将军、督抚责成各关道、守道、巡道分别管理,各道之下设厅,以管理防务。厅的主官为同知,江防同知仅有三人,分设于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于府治,自为一厅,管

  • 太子直寝

    东宫武官名。隋置于左右卫率府,员额各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