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东汉时代按品级评定人物的做法。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把人物分为从上上到下下九等,将其所举的古今人物,分别填入这九等表中。东汉时选拔官员实行乡闾评议,其时清议名士的褒贬臧否,对一个人能否被选有重大影响。由于东汉末政治动乱,军阀割据,士人流动很大,此时若仍由原来的乡闾进行评议实有很大困难。建安中,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将选举之权自朝廷的尚书台移至丞相府的东曹,大胆提拔庶族出身的士人。曹丕称帝后,吏部尚书陈群根据东汉时按品级评定人物的做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曹丕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行此法。于是由朝廷命各郡设中正之官,主官品评。中正品评士人亦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被评为上等的士人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魏明帝时又置州中正,由州郡两级中正对人才进行品评。晋时称州中正为大中正,郡中正为小中正。北朝诸代除州郡外,县亦设置中正。中正品第士人,要根据士人家世出身与言行表现来评论,最后确定品级。显然各级中正都掌握着辖区内士人的家世牒谱,便于随时考查。吏部选拔官员时,要向中正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品级。家世指祖辈资历、任官情况、爵位高低等。行状是对其言行表现、道德才干做出总的评语。此种评语通常均较简炼、概括。《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说,中正王嘉为吉茂作状的评语只有“德优能少”四字;一般也仅有八字,如王济对孙楚状的评语是“天材英博,亮拔不群”。根据评语,再参考家世和行状定其品级。晋以后则完全由家世确定品级。这样就出现了品和状不相一致的情况,有的行状评语很好,却定在下品,原因是由于门第寒微所致;有的位在上品,状却不佳。中正对士人的评论及所定品级的高低,要写在黄纸上面,呈报给司徒,藏于司徒府内。中正品第士人,按例三年调整一次,《晋书·石季龙载记》说:“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缙绅之清律,人伦之明镜。从尔以来,遵用无改。”对个别人的品第,亦可随时进行升降。大致在三国魏初行九品中正制时,由于中正由朝廷任命,负责考察本乡的士人,在品评人物时还比较注意人才的优劣和舆论的褒贬,使不少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登上了仕途,突破了东汉时期世族垄断仕途的现象。到了后期,尤其是西晋以后,中正例由门阀世家充任,九品中正制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至隋代废除,改行科举制。

猜你喜欢

  • 槛车督

    官名。北齐置,员二人。隶大理寺。官名。槛车为囚拘犯人之车。《释名·释车》:“槛车,车上施阑干以格猛兽,示囚禁罪人之车也。”北齐大理事置槛车督二人,掌槛车之事。所属有槛车掾七人。

  • 仰化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大通三年(529)定制后班阶略提高,拟飙勇将军等号。

  • 廷尉卿

    东汉至南朝、北魏为廷尉尊称。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定为正式官称,十一班。陈因之,三品、中二千石。官名,东汉置,为廷尉长官,俸中二千石,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的疑难案件,皆处当以报。属官有正和

  • 五部督邮

    汉朝郡太守属吏有督邮,分部循行属县,督察吏治,有二部、三部、四部、五部不定。凡分东、西、南、北、中五部者,统称五部督邮。参见“督邮”。官名,汉置,为郡之佐官,掌监属县,考殿最。督邮分东西南北中五部,故

  • 冗从右监

    官名。十六国前凉置。《晋书·苻登载记附索泮传》:“(索菱) 仕张天锡为执法中郎,冗从右监。”

  • 宾客司

    官署名。即“宾客清吏司”。

  • 大理寺左少卿

    官名。明朝大理寺职官自少卿以下分设左右,以便分区任事,互相稽察。后遂定以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贵州属左,以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广西、云南属右。设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佐寺卿掌驳正

  • 军巡院

    官署名。北宋开封府及陪都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皆置,分左、右两院,设左、右军巡使,左、右军巡判官为正副长官,掌治安及刑狱审讯。官署名。宋置,掌京城斗争及推鞫之事等;见《宋史·职官六·开封府》。

  • 桑园部

    宦者官署。北齐置,属长秋寺园池属。设丞。

  • 东川统军司

    官署名。元朝地方统军机构,世祖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