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常侍

中常侍

官名。秦、西汉为加官。初称常侍,元帝以后称中常侍。凡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以至郎中,加此得出入禁中,常侍皇帝左右。武帝以后参与朝议,成为中朝官。无定员,或多至数十人,任用士人。东汉改为专职官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皇宫,赞导宫内诸事,顾问应对。初秩千石,后增为比二千石。名义上隶属少府,实际上直达皇帝。初杂用士人、宦者,明帝时定员四人。自和帝时宦者中常侍郑众等参预帷幄,职位渐重,增至十员,兼领卿署之职。安帝时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遂成为高级宦官的专职,把持朝政,权倾人主。顺帝时李固说:“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后汉书·李固传》)三国沿置。魏初与散骑合并,改称“散骑常侍”,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简称中常侍,亦用士人。蜀仍用宦者,为亲近之职,干预朝政。两晋南朝不置。十六国汉、成汉置为高级宦官,宠幸用事。西秦则置中、左、右常侍,并为中枢长官,执掌国事,任用士人。北魏置为高级宦官,地位与诸少卿相等,侍从帝后左右,传达诏命,受理尚书、门下奏事,职权甚重,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齐置四员,为中侍中省次官,四品上,至末年宠信宦官,宦者带此职者数十人,多封王、开府。隋朝改名“内常侍”。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亦置,为内侍寄禄官,以升用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初隶宫闱局,寻直隶宣徽院,正五品。


官名。秦和西汉时为加官,有此加官,就能入禁中。东汉时由宦者担任,初俸千石,后增到比二千石,掌侍从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皇上提出问题时,负责解答,或受差遣办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桓帝纪》:“壬寅,中常侍单超为车骑将军。”《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奏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三国曹魏黄初年间,与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简称中常侍,也用士人。蜀仍用宦者,为近侍之职,干预朝政。西秦置左中右常侍,为中枢官,掌朝政。北魏中常侍地位与少卿相等,侍从皇帝左右,传达诏命,受理尚书、门下奏事。北齐中常侍为中侍中省副长官,四品上,掌出入门閤。隋唐改称内常侍,属内侍省。金章宗太和二年也置,为内侍寄禄官,正五品,用以升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初属宫闱局,后属宣徽院。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一·内侍省》、《宋书·百官志下·散骑常侍》。

猜你喜欢

  • 东都苑南面监

    ① 官署名。唐高宗显庆二年(657)改明德宫监置,设监、副监各一员,丞二员,掌本苑完葺苑面、宫馆、园池与种莳、蕃养六畜之事。②官官。唐朝东都苑南面监长官,从六品下。

  • 左帐内府

    官署名。唐朝初年秦王、齐王府所领侍卫府之一,掌领帐内,侍卫、陪从。设官有统军、长史、录事及仓、兵、铠曹参军、别将、驱咥直等。太宗贞观(627—649)以后不分左右,见“帐内府”。

  • 捕盗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刑部置,掌治安之事。由刑部郎官领之。

  • 鞄工中士、下士

    官名。《考工记》有鲍人。《说文解字》说:“鞄,柔革工也,从革,包声。《周礼》曰柔皮之工鲍氏。”北周依《周礼》置鞄工中士,正二命,鞄工下士,正一命。属冬官府司皮下大夫。

  • 土守备

    官名。清朝土官名号之一。武职。甘肃、云南等省设有。正五品。管所辖之兵士,受地方武官约束。世袭,其承袭事隶兵部。云南亦有非世袭者,初为世袭,雍正二年(1724)改拔补。详“土官”。土兵官名。清制,甘肃地

  • 胥人

    小官吏名,《史记·李斯列传》:“胥人者,去其几也。”注:“《索引》:胥人犹胥吏,小人也。”

  • 州望

    官名。南朝梁置。掌管举荐州内人才。《梁书·武帝纪中》: 天监七年 (508) “诏於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掌搜荐。”

  • 左都水长

    官名。西汉置,属左冯翊,掌水利事务。官名,汉置,属左冯翊,掌池沼灌溉,保护河渠等。有丞一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 任用官员的通称。唐制有册授、制授、敕授等区别。

  • 总干

    宋朝总领所干办公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