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书

中书

① “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简称。②三国吴“中书典校”简称。掌察诸官府、州郡文书,擿微求瑕,权力颇重。③南北朝为中书省官员省称,多指中书侍郎、中书舍人。明朝指内阁及中书科所置“中书舍人”。④ 官名。清朝于内阁设中书百二十四人,其中满洲员七十,蒙古员十六,汉军员八,汉人员三十,均为正七品,分别于内阁各房处任事,掌撰拟、缮写、记档、翻译等事。例由贴写中书、笔帖式等考试除授,亦有新进士分部以中书用,到阁行走者。中书科设中书六人,其中满洲员二人、汉员四人,并从七品,掌缮书诰敕。宣统三年(1911)改官制后废。


1、中书谒者令或中谒者令的简称。官名,为中书谒者令或中谒者令的简称,武帝始置,掌图书秘记章奏等事。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晋书·职官志·列曹尚书》:“及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掌图书秘记章奏之事。”《后汉书·侯霸传》:“族父渊,以宦者有辩才,任职元帝时,佐石显等领中书,号曰大常侍。”

2、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省的简称。中书省,官署名,魏晋始置,掌国家机密、出纳帝命、会记时事、典作文章。南朝宋齐梁陈皆置,梁代中书省掌出纳帝命,北齐掌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隋称内史省。唐代中书省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侍郎为副。宋代与唐同,掌佐天子议大政、传宣帝命。元代废三省制,中书省为最高国务机关,掌领百官,会决庶务。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皆正一品,掌“统六官,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明初置中书省,后废。见《通典·职官三·中书省》、《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中书门下省,宋置,又分内外二省,内省设于禁中朝堂之西,为宰相治事之所。外省设于宫禁之外,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地方。外省又称后省。

3、中书典校的省称。三国吴置,掌察官府州郡文书。

4、中书省官吏的省称。南北朝时多指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明朝指中书舍人。

5、官名,清朝在内阁设中书一百二十四人,满族七十人,蒙古族十六人,汉军八人,汉族三十人,分别在内阁诸房处任职,掌撰拟、缮写、记档、翻译等。

猜你喜欢

  • 才堪将略科

    科举制科之一。隋代设置, 属于武类科目。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举。参见“制科”。

  • 南京六部尚书、右侍郎

    官名。明初以南京为首都,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置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所属有六曹清吏司。后又分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十八年(公元1420年)定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六部官属移至北京

  • 画黄

    官文书名。宋朝中书省据皇帝意旨起草诏令,交门下省审复。重大事件面奏,得旨后另以黄纸录送门下省,称画黄。小事则先拟出处理意见,得旨及进呈熟状后,另以黄纸抄录送门下省,称录黄。

  • 参政院

    北洋政治时期违反《临时约法》的非法议会之一。成立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二十日,是根据约法会议制定的《参政院组织法》而产生的。参政院的性质,依《新约法》的规定是:“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 督漕科

    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所属办事机属。额设经承一人。

  • 宣徽

    宣徽使省称。

  • 伊耆氏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司要下大夫所属伊耆氏中士佐官,正一命。

  • 经正太监

    官名。元经正监的副长官。员额二人,从三品。

  • 主飨官

    官名,也称侍祠官,是临时性的,掌祭祀事,汉朝郡国皆置。每年春、夏祭祀山神水神,以五官掾、功曹、主簿、户曹等在职官员充任,事毕则罢。

  • 四道按察司

    即“四道提刑按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