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虎山

龙虎山

①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南龙虎山。《太平御览》卷48:龙虎山,“《信州图经》曰,龙虎山在贵溪县。二山相对,溪流其间,乃张天师得道之山”。《寰宇记》卷107信州贵溪县:龙虎山“两山相峙,山峰屹然,状如龙虎, 当溪中流”。《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贵溪县:龙虎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在象山之西北。《志》云,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西南,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道书以为第三十二福地。后汉章和间,张道陵修炼于此。今有上清宫,在龙虎两岐之间。《图经》,龙虎山在后汉末张鲁之子自汉中徙居此”。

②在今四川荣县西。《清一统志·嘉定府一》:龙虎山“在荣县西三十里。县西境诸山, 皆发脉于此”。


在江西省贵溪市西南部,泸溪河(又名上清河)畔。原名云锦山,后因龙虎双峰相峙得名。相传东汉初道教创始人之一张道陵来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遂易今名。丹霞地貌发育。有奇峰秀峦48座,一般高约200米。流泉飞瀑,山色秀丽。有摩崖石刻多处。为道教名山,道教正一道发源地。东麓上清镇有张道陵后裔世居地及道教著名宫观上清宫遗迹。山上还有张家山、尘湖山、五湖、排衙石等景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保存有红军临时指挥所旧址。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罗东堡

    即台湾宜兰县东南罗东镇。清末 《台湾地舆总图》 宜兰县舆地说略: “东南二十里曰罗东,旧设巡检,已裁。”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日本侵占台湾后,曾发生抗暴斗争。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罗东镇。为太平

  • 阳高卫

    清初改阳和、高山二卫置,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阳和卫与高山卫合并后置,治今山西省阳高县。雍正三年(1725年)省卫,改置为阳高县。

  • 义州河

    一名东义州河。在今湖北麻城市东。《方舆纪要》卷76麻城市“义井河”条下:“义州河亦在县东百里。《通志》:后周以史宁为东义州刺史,盖治此。有故城去县八十里。河因以名,下流达于巴河。”

  • 鸳鸯碕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江口镇西北。《晋书·李势载记》: 东晋永和三年 (347),桓温伐蜀,“谓温从步道而上,诸将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王师,昝坚不从,率诸军从江北鸳鸯碕渡向犍为”。即此。在今四川省犍为县东北

  • 东何场

    在今江苏东台市。本东台、何垛二场,民国初并而为一,改今名。设场知事。

  • 涡阳郡

    北魏景明中置,治所在涡阳县 (今安徽蒙城县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后移今蒙城县)。辖境相当今安徽蒙城、怀远、宿县、固镇、颍上、濉溪、涡阳、利辛等县地。南朝梁改西徐州。(涡guō) 北魏景明中置,治涡阳城(

  • 蒗蕖州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罗共赕置,属丽江路。治所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南二十五里衙门村。彝语 “蒗稽” 为叶可食用的灌木,彝族常用以和荞粑吃,因当地盛产蒗稽面得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 属北

  • 南巨 (鉅) 鹿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定州。治所在平乡县 (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平乡镇)。辖境相当今河北内丘、任县、平乡、巨鹿、隆尧等县地。十八年 (494) 属相州,后改为南赵郡。

  • 阿辅水

    一作阿浦水。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西支流阿巴根河。《北史·突厥传》:“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兄弟七十人,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契骨即《新唐书》黠戛斯,剑水即剑河,今叶尼

  • 贰城

    即苻秦时贰县城,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晋书·苻坚载记上》: 东晋兴宁三年 (365),坚以匈奴曹毂死,“分其部落,贰城已西二万余落封其长子玺为骆川侯,贰城已东二万余落封其小子寅为力川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