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洞

龙洞

①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1零陵县:龙洞“唐末里人唐世旻居此,团聚乡兵,保固里闾处也”。

②即今大龙洞。在今云南昭通市北二十里。《明一统志》卷72乌蒙府:龙洞河“在府东北三十里。源出小山石洞中,灌溉田亩。其石洞俗呼为龙洞”。现为风景名胜。

③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北五里。《方舆纪要》卷114寻甸府:龙洞“在城北五里。洞有流泉, 田畴赖之,流为螳螂河”。

④在今贵州思南县东万胜山麓,可溉田千亩。《清一统志·思南府》:龙洞“其顶又有真源洞,清沏一泓,虽旱不涸。明郡人李渭镌‘真泉’二字,讲《易》其上,撰《龙洞易问》”。

⑤在今贵州瓮安县北三里。《方舆纪要》卷121瓮安县:龙洞“在县北三里之鼠场。极幽邃,水深数仞。中有一石,横架如桥,宽夷可涉”。

⑥在今陕西宁羌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91载《龙洞记》曰:“自三泉西二里,见有若观阙者,当其前迫而视之则洞也。其深七十三步,广半之。其两旁石壁之嵌空突怒者,若目、鼻、口、鳞甲、跟肘甚具,其下者皆平石为底,水布其上。”


猜你喜欢

  • 郭桥镇

    北宋置,属乐陵县。即今山东乐陵市。后改富平镇,明洪武二年 (1369) 移乐陵县治此。

  • 西余山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十八里。《寰宇记》卷94乌程县:西余山“在乌程县东一十八里。《舆地志》云:汉文帝封东海王摇之子期视为顾余侯,至孙,坐酎金失国,即此地也”。

  • 奥龙河镇

    亦名奥龙镇。在今安徽无为县东一百二十里。《明史·地理志》 无为州: “东有奥龙河镇巡检司。” 《清一统志 · 庐州府》: 奥龙河巡司“旧在无为州东 一百二十里,后移州东九十里白茅嘴”。

  • 神尖

    即大茂山,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4阜平县: 大茂山 “一名神尖”。今有神仙山,海拔1870米,当为神尖之巅。

  • 安城

    ①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史记·魏世家》:魏无忌谓魏王曰,“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城, 出入赋之”。《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②亦作安乡。即今河北无极县东南六

  • 回浦县

    西汉始元二年(前85)置,属会稽郡。为会稽南部都尉治。治所在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北岸之章安镇。东汉初改名章安县。古县名。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于东瓯地置,治今浙江省临海市东南章安。为会稽郡南部都尉治。东

  • 南安岩

    在今福建武平县南。《方舆纪要》 卷98武平县: “南安岩在县南八十里。形如狮子。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明,石室天成; 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其中泉石种种奇胜,俗呼龙穿洞。”

  • 卧佛寺

    在今北京海淀区西北寿安山南麓。因寺内有卧佛造像而得名。唐代名兜率寺,元代名昭孝寺,至治二年 (1322) 重建,改名十方普觉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等。原有卧佛二,一是贞观中造旃檀像,已

  • 白羊寨

    在今湖北兴山县西南白羊山上。民国《湖北通志》卷36兴山县:白羊寨“《县志》:白羊山一名白羊寨。明崇祯十三年张献忠走此,与罗汝才合。国朝顺治中,李来亨踞此,建关庙为文勒石尚存”。

  • 平戎镇

    北宋置,属安化县。在今甘肃合水县(西华池镇)东北平定川上游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