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觚原
①即浅水原。在今陕西长武县北浅水村一带。《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七年 (430) 十一月乙酉,“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将步骑二万北救平凉,与 (古) 弼遇,弼伪退以诱之,夏主追之,魏主使高车驰击之,夏兵大败,斩首千级。夏主还击。登鹑觚原,为方陈以自固,魏兵围之”。即此。
②在今甘肃灵台县东北。《魏书·地形志》 泾州赵平郡鹑觚县: 有 “鹑孤原”。《寰宇记》 卷34邠州宜禄县: “鹑觚原,一名浅水原。”
又作浅水原。在今陕西省长武县西北。北魏神䴥三年(430年)拓跋焘围攻赫连定于此。
①即浅水原。在今陕西长武县北浅水村一带。《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七年 (430) 十一月乙酉,“夏主自鄜城还安定,将步骑二万北救平凉,与 (古) 弼遇,弼伪退以诱之,夏主追之,魏主使高车驰击之,夏兵大败,斩首千级。夏主还击。登鹑觚原,为方陈以自固,魏兵围之”。即此。
②在今甘肃灵台县东北。《魏书·地形志》 泾州赵平郡鹑觚县: 有 “鹑孤原”。《寰宇记》 卷34邠州宜禄县: “鹑觚原,一名浅水原。”
又作浅水原。在今陕西省长武县西北。北魏神䴥三年(430年)拓跋焘围攻赫连定于此。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南,下临乌江。《明史·童元镇传》: 万历二十八年 (1600) 讨杨应龙叛乱,“前哨参将谢崇爵乘势督泗城及水西兵再拔河渡关”。官军惨败。在今贵州省遵义县东南。下临乌江,为通贵阳要隘。明
亦译坎巴夷、坎八叶。有2说:(1)在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即甘瑟逸旧地;(2)在今印度西南部科英巴托尔一带。《明史·外国传七》:“甘巴里,亦西洋小国。永乐六年,郑和使其地,赐其王锦绮、纱罗。十三年遣使朝
①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北。明王应山《闽都记》卷26长乐县:六平山“距县里许。蜿蜒六曲,故名”。《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福建通志》:“宋宝庆中太傅陈俞居其下,又名太傅山。”②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方舆纪
即莫阳县。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南。《晋书·地理志》 作黄阳。
在今浙江宁波市城区姚江之滨桃渡路一带。《方舆纪要》 卷92宁波府: 桃花渡在 “府东北三里,即鄞江渡也。渡北有天成高阜九十有九,独一阜半入于江,谓之江北墩”。自新江桥建成后,渡废。
①在今湖南茶陵县东南,沤江之北。《方舆纪要》卷80茶陵州“颜江”条下:“又有沙江,出县南三蛟泉,西流三十里达洣。”②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07平乐县:“沙江在府东。源出四十里山,西流入鲁
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又有铜宝山,连桂阳山,出铜。” 《清一统志 ·广信府一》: 铜宝山 “在铅山县西南七里。旧名杨梅山,一名七宝山。下有银平坑,石窍中胆泉涌出,浸铁成
三国魏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北。西晋后废。(1)古县名。三国魏置,治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北。属安定郡。西晋后废。(2)旧县名。陕甘宁边区设。1942年由陕西省绥德、米脂、清涧三县之间的西川地区
一名八缚岭。有南北二岭,南岭在山西和顺县西九十里,称武山;北岭在和顺县西北八十里,称轑山。《寰宇记》卷44:“辽阳水从平城县西北八赋岭下出, 名八赋水。”《方舆纪要》卷43和顺县:八赋岭“在县西百余里
清乾隆时置热河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 改都统。治所在承德府 (今河北承德市)。领承德府、内蒙古东二盟十六旗、西勒图库伦喇嘛一旗。辖境相当今河北围场、丰宁二县以东,至内蒙古奈曼、库伦二旗、辽宁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