鲖城镇
唐初废鲖阳县,称为鲖城。在今安徽临泉县西五十里。1948年置镇。
在安徽省临泉县西北部。面积47.4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鲖城集,人口6100。以在鲖水之阳得名。西汉末置鲖阳县,唐初废,1948年设鲖城镇,1958年改公社,1979年置镇。1992年三桥、李王楼二乡并入。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芝麻、棉花、油菜籽等。有皮革、农副产品加工等厂。102省道经此。
唐初废鲖阳县,称为鲖城。在今安徽临泉县西五十里。1948年置镇。
在安徽省临泉县西北部。面积47.4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鲖城集,人口6100。以在鲖水之阳得名。西汉末置鲖阳县,唐初废,1948年设鲖城镇,1958年改公社,1979年置镇。1992年三桥、李王楼二乡并入。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芝麻、棉花、油菜籽等。有皮革、农副产品加工等厂。102省道经此。
一名牛戍驿。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北二十二里。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即今山西阳曲县。西晋末废。古县名。西汉以狼孟邑置,治今山西省阳曲县。汉、魏属太原郡,晋属太原国。北魏省。
在今浙江富阳市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90富阳县: 鹊岭 “路通诸暨”。
在今湖北崇阳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6崇阳县:白泉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泉流不竭。宋张詠为令尝凿山引水以灌田,后屡修治,至今为近郭之利”。
元置,属酉阳州。治所无考,当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境。明初废为通达寨。
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岸之乞拉丁地区。或以为即日罗亭之异译。见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卷上 “阇婆国” 条。
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十里。《方舆纪要》 卷49修武县 “吴泽陂” 条下: 宣王陂,“孔子欲北之赵,尝至此。后人以孔子追封文宣王而名。流合于吴泽陂”。
①即今黑龙省克山县治。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克山县,位于乌尔河流域,地名原称三站。”②即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三站乡。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黑龙江通河县:“县属三站,距县市二十五里,户数二百
即今湖北广水市西南长岭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应山县西南有长岭冈市。民国《湖北通志》卷33应山县:长岭冈市“在城西南六十里”。
隋开皇元年(581)改中部县置,为内部郡治。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南十里。开皇三年(583)属敷州。大业初属敷政郡。三年(607)移治今黄陵县南四里,属上郡。唐武德二年(619)复改中部县。古县名。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