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首阳山

首阳山

①又名阳山。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史记·伯夷传》 正义: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 《方舆纪要》 卷17卢龙县: 阳山“峰峦高耸, 下多溪谷, 一作山。 《说文》 以为首阳山也。汉李广守北平,俗传曾射虎于此,山之西麓,有射虎石”。

②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辽州》 称,“本阳区山,俗号首阳山”。

③又名首山、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诗经·唐风》: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论语· 季氏》: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即此。

④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南莲峰乡享堂沟村。《史记·伯夷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清一统志·巩昌府二》 “夷齐庙” 条按: “夷齐饿于首阳之下。马融以为在蒲坂。曹大家注 《通幽赋》 云在陇西。《索隐》 据庄子北至岐山、西至首阳之交,以为在岐山之西。《说文》 以为在辽西。刘延之以为在偃师。《方舆胜览》 亦云在陇西。《府志》: 今陇西县首阳山麓之左,有二贤冢,故于冢旁立庙。明郡人杨闳著辨以陇西之首阳为是。其说不一。” 今渭源县东南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首阳辨碑”。山腰有夷齐墓。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 《新建首阳清圣庙碑》 等碑石。

⑤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北接孟津县界。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后汉书· 孝顺帝纪》:阳嘉元年 (132),“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水经·河水注》: “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夷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 上有夷齐庙。……又有周公庙。”《寰宇记》 卷5偃师县: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1)又称首山或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南。海拔400米。因处中条山道之阳,故名。传西周初,商遗民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此。《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左传》鲁宣公二年(前607年),晋赵“宣子田于首山”;《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年),哥舒翰至潼关,为安禄山将崔乾祐所败,独与麾下数百骑走自首阳山西渡河入关,皆即此。(2)又称首山。在河南省偃师市西北,接孟津县界。邙山主峰之一。日出先照,故名。《水经注》:“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山体为青砂岩,海拔310米。山上旧有夷齐庙。相传伯夷、叔齐葬此,现存伯夷、叔齐墓。三国魏文帝陵在山南。山下有陇海铁路首阳山车站。(3)在陕西省户县城西南与周至县交界处。属秦岭。海拔 2720 米。山林茂盛,灌木丛生,产中药材。野生动物有金丝猴等。传商末伯夷、叔齐曾谏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两人隐居此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山西、河南、甘肃均有首阳山及同样传说。(4)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南。海拔2421米,山峰苍翠,盛产薇蕨闻名古今。山出五峰,窟洞满岩,庙宇栉比,松柏掩映,为渭水源头名胜。传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其确切位置,历有争议,山西、河南、陕西均有首阳山。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首阳辨碑”,碑文为杨悫所书,笔法遒劲。山腰有夷齐墓,土冢两座,前有砖牌坊,内嵌砌石碑。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正中大殿5间,东西设廊房,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新建首阳清圣庙碑》等碑石。


猜你喜欢

  • 众利城

    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有“众利侯郝贤”。

  • 大孤山

    ①在今辽宁东港市西、大洋河口西岸。明《辽东志》卷1:大孤山在“(盖州卫)城东二百六十二里”。山插地突起,石骨嶙峋。上有天后宫,圣水宫。②即今辽宁鞍山市东南大孤山镇。民国《东北年鉴》鞍山铁矿:大孤山在“

  • 浈阳驿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旧芙蓉驿置,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明初置,在今广东省英德市西南。

  • 修鱼

    一名修泽。战国韩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史记·秦本纪》: 惠文王后元七年 (前318),“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古邑名。战国韩邑。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史记·秦本纪

  • 柏梁店

    一名柏梁桥镇。即今河南鄢陵县西十二里柏梁镇。为通许昌要道。明嘉靖 《鄢陵县志》 卷2《镇店》: 有 “柏梁店”。

  • 古鲁纳木吉牙城

    即今西藏朗县西古如朗杰。《清一统志·西藏》:古鲁纳木吉牙城“在喇萨东南六百二十里”。藏语意为“古如巴”(姓氏)的全胜宫。1960年并入朗县。又作古浪、衮米纳木佳勒。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朗县西古如

  • 都掌

    元、明称今四川兴文县境之苗族为都掌,亦称大坝都掌。所居地区为都掌地。元置戎州,明降为县,后改为兴文县。

  • 淠水

    ①一名白沙河。淮河支流。《水经注》 称沘水。上源有二,均发源于大别山北麓。源于今安徽岳西县的称东淠河,源于金寨县的称西淠河,二河分别北流,至六安市两河口汇合后始称淠河。北流经霍邱县,至寿县正阳关入淮河

  • 楼德镇

    又作娄德镇。即今山东新泰市西楼德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在山东省新泰市西部。面积91.7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楼德,人口1万。春秋建村。《左传》称菟裘,《水经注》因之。清同治元年(1862

  • 始安县

    ①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零陵郡。治所即今广西桂林市。东汉为始安侯国。三国吴为始安郡治。南朝宋为始建国治。南齐复为始安郡治。梁又为桂州治。唐贞观八年 (634) 改为临桂县。②南朝宋置,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