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在今浙江鄞县东二十里宝幢镇阿育王山下。相传西晋太康二年(281)僧人慧达首建舍利塔藏释迦牟尼遗骨。东晋义熙元年(405)建寺。《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按寺碑云:东晋义熙初,以塔之出现,肇创兹寺。至梁武帝赐名阿育王(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禅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又改名育王禅寺。《清一统志·宁波府二》:阿育王寺“在鄞县东阿育王山中。……有阿育王所造真身舍利塔。又有宸奎阁,藏宋仁宗御书。苏轼撰碑记”。今寺为清以后陆续重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等。舍利殿中有石舍利塔,殿后壁嵌唐石雕护法神,殿前月台两侧有历代碑刻。为我国著名佛教禅宗寺院。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居此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宝幢镇。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僧人刘萨诃(开山祖慧达)在此地下得一舍利塔,传为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内藏佛祖释迦牟尼遗骨。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敕建塔、亭和禅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始建寺院,梁普通三年(522年)赐名阿育王寺。其后寺名虽有更改,但俗称一直沿用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几经兴衰,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占地8万平方米。依山而筑,中轴线上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等。舍利殿中设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传为刘萨诃当年持来之塔。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砖塔,高36米,六面七层,内可通达顶层。


猜你喜欢

  • 板角关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北。《明史·陈璘传》:万历二十八年 (1600),讨杨应龙叛乱,“命璘为湖广总兵官。……乃先攻三囤,次及青蛇。(陈) 良玭师亦来会。令伏囤后,别以一军守板角关,防贼逸”。《清一统志·遵

  • 索伦河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托罗穆河,注入鄂霍次克海。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23:索伦河 “在阿拉河西北三百余里。自西来,东流入海。康熙中与俄罗斯分界于此,为三姓所属极东北际海之地”。

  • 马鞍岭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零陵县:马鞍岭“岭路险峻,通宁远县界。瑶洞联络,盗贼出没之所也”。在海南省海口市西南。东西走向。因远看形似马鞍得名。为死火山。南、北两火山锥分别称风炉岭和包子

  • 香零山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一里潇水河中。《清一统志·永州府》 引 《旧志》: 香零山 “在县东潇水中。山中所产草木,当春皆有香气”。

  • 博罗县

    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即今广东博罗县。《续汉书 ·郡国志》 注: 博罗 “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山,故置博罗县”。此说出于附会。据近人徐松石 《傣族僮族粤族考》 称,在古僮语中,“百” 或“博” 含有

  • 目岩山

    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北。《元和志》卷37昭州平乐县:目岩山“在县北三十八里。岩有两孔相对,如人目瞳子, 白黑分明,因号为目岩”。

  • 五圣场

    亦作五乘场。即今四川沐川县西民建乡(五圣场)。清光绪《屏山县志》卷下:“沐川场左走小路黑旦子四十里,越万山老林至五乘场,三十里至利店场。”

  • 巴惯山

    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石耶乡南。《方舆纪要》卷73石耶洞长官司:巴惯山在“司治南一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为巴惯也。又南一里有石崖”。

  • 哈巴河设治局

    1914年置,属阿尔泰区域。治所即今新疆哈巴河县。1919年属阿山道。1930年改为哈巴河县。1914年由阿尔泰地区西境哈巴河地方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巴河县阿克齐镇。1930年改设哈巴河县。

  • 振武

    唐、五代方镇名。唐乾元元年 (758) 置,治所在单于都护府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领单于、镇北二都护府及麟、胜二州。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黄河以北,清水河、凉城、卓资等县及四子王旗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