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克和卓麻札[墓]
即阿巴和加麻札。俗称和卓坟。在今新疆喀什市东北十里。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后迭经改建、扩建,规模宏大。整个墓地由陵墓、礼拜殿、讲经堂和门楼组成,陵墓为主体,其四角各有一圆形立柱半嵌在墙内,墓顶呈穹窿形。陵墓高约26米,全部用绿色玻璃砖贴面,表现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特色。
即阿巴和加麻札。俗称和卓坟。在今新疆喀什市东北十里。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墓地。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后迭经改建、扩建,规模宏大。整个墓地由陵墓、礼拜殿、讲经堂和门楼组成,陵墓为主体,其四角各有一圆形立柱半嵌在墙内,墓顶呈穹窿形。陵墓高约26米,全部用绿色玻璃砖贴面,表现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特色。
即今四川石渠县南洛须镇。清末于此置登科府。民国初置邓柯县。“洛须龙” 藏语意为 “传教的地方”。
即今舂水下游。出今湖南宁远县东北,西流至道县入营水。《水经·湘水注》: 都溪水 “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又南径新宁县东,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
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31莱芜县:小龙湾泉“亦曰小龙湾河。合县西司马河,又西南流,入于汶”。
1913年析镇雄县北部置威信行政委员,后属云南滇中道。治所在今云南威信县北四十里旧城镇。民国 《云南威信地志资料》: “盖取国家宣威立信,与民更始之义,此命名之所由来也。” 1921年迁治今威信县城扎
即今广东新会市东南睦洲镇。清光绪 《广州府志》 卷69: 新会县 “墟市” 有睦洲墟。
明置,在今贵州黄平县北。《方舆纪要》 卷121黄平州 “马鬃岭关” 条下: “烂泥关在州北。”
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会盟亭“在洹水之上。楚项羽与章邯会盟于此。后人置亭以表其处”。
即今河南长葛市西北后河镇。明嘉靖《许州志》卷1《村镇》:“后河镇,(长葛)县西四十里。”(1)在河南省卫辉市东南部。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后河,人口 1500。清康熙二十六年(1
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四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9砀山县:龙扒沟“明嘉靖三十八年淤,创开一派,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又二十里至西镇淀”。
一名千山台。在今辽宁抚顺市区东南。清宣统元年(1909)抚顺县由浑河北岸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