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那山
即今广东梅县东北与大浦县交界处之阴那山。《方舆纪要》卷103程乡县“铜鼓山”条内:铜鼓山“其相近者有阴那山,高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形如仙掌。下有湖”。《清一统志·嘉应州》:阴那山“在州东南八十里。后有五指峰,接大埔县界。其下有湖”。
在广东省梅县雁洋镇境内。属莲花山脉。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有93峰,主峰五指峰,海拔 1297 米。有莲花石、船石、铁桥、仙遇湖、龙潭瀑布、灵光寺等名胜古迹。为梅州市郊游览胜地。
即今广东梅县东北与大浦县交界处之阴那山。《方舆纪要》卷103程乡县“铜鼓山”条内:铜鼓山“其相近者有阴那山,高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形如仙掌。下有湖”。《清一统志·嘉应州》:阴那山“在州东南八十里。后有五指峰,接大埔县界。其下有湖”。
在广东省梅县雁洋镇境内。属莲花山脉。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有93峰,主峰五指峰,海拔 1297 米。有莲花石、船石、铁桥、仙遇湖、龙潭瀑布、灵光寺等名胜古迹。为梅州市郊游览胜地。
在今江苏句容县北六十里竹里山间。《资治通鉴》:东晋隆安元年(397), 王恭举兵京口,“王国宝惶惧, 不知所为,遣数百人戍竹里”, 即此。在今江苏省句容市北、长江南岸。东晋隆安元年(397年),王国宝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置,治所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以及江西婺源县地。康熙六年(1667)分置江苏、安徽二省。此后仍习惯合称这两省为江南省。清顺治二年(16
即大阳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晋书·姚泓载记》: 东晋义熙十二年 (416)北伐,晋师至成皋,逼洛阳。后秦姚泓派军援洛阳,又遣姚懿 “南屯陕津为之声援”。即此。即“茅津”。
在今四川资阳市西九曲河铁路桥一号墩。1951年在此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被称为 “资阳人”。
在今福建宁德市东三十里海中。《清一统志·福宁府》: 瑞峰 “秀拔万仞,与白鹤东西对峙。今县治向东,以此为案山”。
唐宝历二年 (826) 置,在今陕西岐山县南。
元置,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北。《析津志》“天下站名”有“冻青”。元置,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北。属永州路。明废。
在今浙江东阳市南。《方舆纪要》 卷93东阳县: 南午岭在 “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取途处也。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仙居来犯,官军御却之于此”。
明初改舍资千户所置,属临安府。治所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八十里老寨。《明史·云南土司传》:“元为舍资千户所, 以地近交趾,改安南。”正德六年(1511)废入蒙自县。天启二年(1622)复置。明末沙定洲叛乱被
一名晋原山。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元和志》卷31晋原县:“多融山在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