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谷口
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汉江畔。《资治通鉴》:唐天祐二年(905),朱全忠攻襄州,“命(杨)师厚作浮桥于阴谷口”。胡注:“按《旧史》,阴谷口在襄州西六十里。”
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汉水畔。唐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攻襄州,命杨师厚作浮梁于阴谷口,即此。
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汉江畔。《资治通鉴》:唐天祐二年(905),朱全忠攻襄州,“命(杨)师厚作浮桥于阴谷口”。胡注:“按《旧史》,阴谷口在襄州西六十里。”
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汉水畔。唐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攻襄州,命杨师厚作浮梁于阴谷口,即此。
即今四川开县东北之东河 (清江)。《元丰九域志》 卷8: 开江县有叠江。《方舆胜览》 卷59开州: “清江又名叠江。” 《明史·地理志》 开县: “南有开江,彭溪之上流。有清江自县东流合焉,亦曰叠江。
在今辽宁绥中县南,濒临渤海湾。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丝屯等处。其中石碑地遗址规模最大,南北五百多米,东西二百六十多米,面积近十五万平方米,四周有宫墙。南端中心为一座多
即今广东曲江县西南罗坑。清同治《韶州府志》 卷11曲江县有 “罗坑墟”。
①即今浙江嵊县西四十二里镇基乡驻地三溪村。《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裘甫“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即此。②在今福建长乐市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福清县诸溪,汇于破
明洪武六年(1373)改临濠府置,属南京。治所在临淮县(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次年改为凤阳府,治所迁凤阳县(今安徽凤阳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临濠府置,治临淮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七
唐武德元年(618)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四十五里凌井店村。贞观元年(627)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山西省盂县西。属并州。贞观元年(627年)废。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清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邓领导苗族人民起义于此。
即今江西大余县东北五十里池江镇。光绪《大清一统舆图》大庾县东北有“池江铺”。
北宋置,属梓潼县。即今四川梓潼县西北三十五里卧龙镇。取亮山为名。
即京苑铁路。为京奉铁路南苑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