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邑镇
即今河北武安县西六十里阳邑镇。隋为阳邑县治。
在河北省武安市西部。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阳邑,人口 6870。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邑县于此,以处南洺河北岸得名。大业初废为镇。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煤窑及砖瓦、选矿、食品加工等厂。为市西农贸中心。邯长铁路、309国道及武列公路经此。古迹有东魏石刻北丛井造像碑。
即今河北武安县西六十里阳邑镇。隋为阳邑县治。
在河北省武安市西部。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阳邑,人口 6870。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邑县于此,以处南洺河北岸得名。大业初废为镇。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煤窑及砖瓦、选矿、食品加工等厂。为市西农贸中心。邯长铁路、309国道及武列公路经此。古迹有东魏石刻北丛井造像碑。
①在赤土国西南。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鲁斯。《新唐书·南蛮列传·环王》:“赤土西南入海,得婆罗。总章二年,其王旃达钵遣使者与环王使者偕朝。”②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之文莱。《明史·外国列传》:
即小兴安岭。在今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3:东兴安岭山脉“绵亘于江省之东部, 自西北而东南,其北端接于伊勒呼里山脉……迤东南为布伦山,亦称小兴安岭。此山北流之水入黑龙江,南流之水入
金大定七年 (1167) 改归化州置,治所在宣德县 (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区)。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万全、尚义、张北、崇礼、沽源县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镶黄旗、兴和、商都、化德县等地。翌
即今云南西部之澜沧江。唐代称兰沧江。唐樊绰《蛮书》卷2:“兰沧江源出吐蕃中大雪山下莎川,东南过聿赍城西,谓之濑水河。又过顺蛮部落,南流过剑川大山之西。兰沧江南流入海。”南诏以为四渎之一。《元混一方舆胜
北周改多融县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六十里怀远镇。《寰宇记》 卷75晋原县: “以县界晋原山为名。” 隋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唐垂拱二年 (686) 为蜀州治。南宋为崇庆府治。元为崇
又名天尊柱。在今云南弥渡县城西南十二里铁柱庙内。柱残高3.3米。圆周1.05米,身由五节衔接铸成,题记为 “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午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 为南诏第十 一世王世隆之年号。建极
即月狐山。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八里。《清一统志·曲靖府》:月狐山“一名凤梧山。明天启四年,安效良败于磨盘山,贼间道走寻甸,官兵追及,战于凤梧山下,贼从山顶分两路遁去”。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平乐县(今广西平乐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广西平乐县及恭城瑶族自治县地。贞观八年(634)改为昭州。②北宋宣和元年(1119)改湟州置,治所在邈川城(今青海乐都县南湟水南岸)
又名沟崖。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十八里。德胜口村居沟口,是进入沟沟崖必经之地。有上崖、中崖、下崖之分。明、清时建有瑞峰庵、斗姥宫、娘娘庙、玉虚观等大小庙宇七十二座,今多已不存。相传这里原有飞瀑垂帘、寒泉
唐置,属维州。在今四川理县东北通化乡西甘溪。后废。